【番外:黄金岁月,浮华一梦】

七月流火,溽暑难耐。偶得闲暇的你,不妨邀几个好友,泡上一盏清茶,听我来说一段照明江湖的“老黄历”,一个像流星般璀璨、却又骤然陨落的商业故事。

一个天价般的电话号码

故事的开端,从25年前的一场拍卖会说起。

1994年4月20日,星期三。

暮春时节的深圳,天气已渐渐炎热起来,大街上车水马龙,一派热闹景象。上午九点半,位于北斗路文锦市场的拍卖大厅里,座无虚席,人头攒动。通道上架满了照相机,几十名新闻记者在人群里钻来钻去……

那时,对很多中国人来说,“拍卖”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计划经济时代,所有产品统购统销,拍卖业也随之消失。到80年代中期,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沉默了多年的拍卖槌声才再度响起。1991年,国内第一家综合性的动产、不动产拍卖行在深圳挂牌开业。而拍卖的标的物也从最初的法院罚没财物,扩展到破产企业、地皮、房屋、车牌号码、电话号码等五花八门的各类物品。

此次拍卖的,正是一串串手机号码。

那时的手机,全然不似今天这般纤细轻薄,而是笨重得像块砖头,名唤“大哥大”。一台“大哥大”售价高达两万多元,其中仅开户费就需近7000元,用得起的人都是“非富即贵”。加之中国人对数字有一种天然的迷信,于是,深圳电信发展总公司隆重地举行深圳首届移动电话号码拍卖会,将30个寓意吉祥的靓号进行拍卖。

据当时的《特区科技报》①记载,参加此次拍卖会的共有68家企业及个人。在长达3个小时的竞拍时间里,现场气氛异常紧张激烈,竞拍价格不断被刷高,“火药味”也越来越浓烈。第一个移动电话号码“9089168”起叫价1.6万元,最终以3.98万元成交;随后,“9088833”拍出3.55万元,“9088999”拍出6.7万元……到第25个电话号码时,033号竞拍者拍出了10万元的高价。

现场又是一阵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声,整个场面如沸水般狂腾。

但这还不是最后的高潮。

“9088888,起叫价188000元!”当拍卖师以亢奋又略带沙哑的嗓门叫出最后一个号码时,原本嘈杂的大厅顿时安静了下来,犹如暴风雨来临前的大海,短暂的宁静下酝酿着汹涌的波涛。

方才出手异常阔绰的033号竞拍者再次举牌。

那是一位看起来文弱英俊的年轻人,一派从容不迫的模样。不过,002号的一位香港客商似乎也很喜欢这个号码,双方接连应价。

“19万!20万!21万!……35万!36万!38万!40万!42万!45万!50万!……”

竞价以胶着状态交替攀升,双方志在必得,各不相让。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中国,刚刚经历了一场疾风暴雨般的市场冲浪,在新一轮的财富创世纪中,诞生了一大批获得成功的企业和企业家,而财富的拥有也膨胀了人们对荣誉的渴望。众目睽睽之下,以一掷千金的豪气称王夺标,赢取媒体和大众的喝彩,似乎是一件很畅快、很彰显自信和实力的事情。

应价共计39轮。当033号竞拍者叫出“65.5万元”的高价时,对方终于甘拜下风,休战离去。

65.5万元,再加上3%的佣金,总价共达67.4万元。这是当时国内电话号码拍出的最高价格(当时工人的工资不过300-400元),时至今日,这个记录依然无出其右者。第二天,各大媒体竞相报道,《深圳富豪一掷67万元买个大哥大电话号码》、《我市拍卖大哥大号码,30个号码卖得196万元》、《深圳大哥大拍卖,创内地新高》等新闻刷屏,而这场拍卖会的最终胜利者也一举成名天下知。

这位年轻的富豪名叫夏春盛,时任深圳黄金灯饰有限公司总经理。这一年,他26岁,风华正茂,春风得意。

面对媒体的追捧,夏春盛如此作答:用大价钱来买一个电话号码,并非竞投本意,而是想向外界证明,黄金灯饰是一家有实力的企业,以此树立企业的形象和声誉。

不过,中国人似乎向来比较反感摆阔显富的行为。有记者撰文质疑:企业经营者不惜以重金夺取一个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电话号码,未必对企业的信誉有所裨益。一个公众形象良好、信誉甚佳的企业,它的产品质量是过硬的,提供的服务是周到完善的,其管理也一定是一流的。经营者应该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去……

“如果站在传播的角度,花67万让全国人民知晓,这个还是挺划算的。”很多年后,曾在黄金灯饰任职的一位员工谈起这段往事,言辞之中依然流露出对夏春盛及前东家的一份欣赏之意,“在灯饰行业,黄金灯饰算得上是国内最早做品牌形象和的。它创造了很多个行业第一,第一个在央视做,第一个做慈善公益……”

“可惜,它很快就灭亡了!”我幽幽一声叹息,“80后、90后做灯的,几乎没有人知道它曾经存在过……”

夏氏四兄弟的创业史

溯时光的河流而上,让我们再去六七十年代江苏盐城建湖县一个名叫长胜村的小村子里看看。

这里有一户夏姓人家。父亲夏裕康是乡信用社的一名会计,母亲则是一名普通的农妇,他们育有四子一女。四个儿子中,老大名叫夏春亚,老二夏春友,老三夏春斌,老四夏春盛。一家七口人,全靠父亲每月20多元的微薄工资支撑,日子过得异常拮据。

1979年,17岁的夏春亚高考失利。他进了老家附近的一家纺织机械厂做学徒,开始了社会上的摸爬滚打。其后五年间,他先后在农机修造厂当过车工,学过钟表修理,在县里的灯具厂跑过业务。1984年11月,在老大夏春亚的带领下,几兄弟东拼西凑了5000元,租了间民房,招了4个工人,创办了一家名叫“新艺灯具厂”的作坊式小厂。

所谓兄弟齐心,其利断金。三个月下来,灯具厂的销售额就达到了20万元。对此,建湖县有关部门颇为重视,灯具厂遂更名为“建湖灯饰厂”。

建湖是个小地方。不过,这并不妨碍几兄弟将生意做到天南地北。他们的产品,销往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江西、新疆等全国10多个省市。几兄弟自小出身寒微,每个人身上都有那么一股子吃苦耐劳的韧性。担任西北地区业务主办的老四夏春盛在不到一年的时间跑遍了新疆的18个城市,还拿下了阿勒泰宾馆一笔13万元的大订单。

按照合同,两个月内需交付6盏豪华水晶灯。然而,他们此前并没有大型水晶灯的研发、生产经验,甚至到哪里去找水晶灯最重要的原材料——水晶珠都不清楚。为此,他们花8000元买了一本日本大山照明株式会社的灯饰资料,在设计上依样画葫芦;又跑到上海、常州、广州、淄博等地寻找水晶珠生产厂家。等好不容易落实水晶珠供应商时,离交货时间已不到一个月。好在工人们日夜赶工,终于如期履行合同。

这些水晶灯晶莹华美,得到了客户的认可。随后,乌鲁木齐、伊犁等地宾馆也纷纷下单,采购金额近百万元。

1988年,快速发展中的建湖灯饰厂颇感厂房、设备上的受限,便吃掉了当地一家亏损的胶木厂,用以提高生产能力。

进入90年代,为了长远发展,几兄弟把目光投向了更宽广的市场。1991年12月7日,在南京一条繁华的大街上,赫然挂出了“江苏黄金灯饰有限公司”的招牌,注册资金2800万元。据称,这是当时江苏省最大的私营企业。


黄金旋风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最具开拓意识的老四夏春盛决定挥戈南下,选择在改革开放最前沿阵地——深圳开创一番新事业。其缘由说起来大致是这么一个经过。

之前,他们推销产品主要靠照片、复印件。后来,大哥夏春亚决定从13个系列中的1380多个灯具品种中,筛选出数百种款式,制作一万本豪华精美的产品画册,作为销售的利器。这事交给老四夏春盛具体负责执行。

1991年的早春,夏春盛怀揣着60万元来到了深圳。为寻找最佳的制作伙伴,他穿街走巷,对深圳也渐渐熟悉和喜欢起来。

这是一座年轻而繁华的城市,变化日新月异。当时,深圳作为特区开放已有10余年,每年有上百万人来这里淘金,工地上机器日夜轰隆隆地响着,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马路纵横交错。

吹拂着略带海腥味的南国风,野心和梦想悄然萌芽、生长。当经过精心拍摄、设计、排版的画册将要定稿付印时,夏春盛却向大哥建议:将画册上的“江苏”二字去掉。是啊,如果要在深圳开公司,标着“江苏”字样的画册还怎么用?

1992年底,由江苏黄金灯饰有限公司和两家香港公司合资组成的深圳黄金灯饰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因没有深圳户口,不能独立注册私营企业),24岁的夏春盛担任董事总经理。

他将办公地点选在了国贸大厦。那时的国贸大厦是深圳的地标,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就是在这顶楼的旋转餐厅。

租金,自然昂贵。据了解,这里每个月的租金就需10多万元。不过,这也留给外界黄金灯饰实力雄厚的印象。接下来的五年时间里,用教材式的语言描述就是: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黄金灯饰一路疾驰在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

那时,建筑、装饰、旅游业迅速发展,人们对灯具的需求也已从简单的照明功能开始向艺术化、审美方向升级,特别是一些宾馆酒店、商业建筑等,人们把灯饰作为吸引顾客、提高建筑标准与档次的一个重要手段。不过,国内的灯饰制造工业仍处于成长期,生产的灯饰产品品种单一,款式普通,市场主要被港台企业占据,特别是高端灯饰市场,其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且价格高昂。

面对着一个消费需求日益膨胀、产品供应不足的卖方市场,黄金灯饰在品牌形象包装、市场推广上有诸多创新之举。

前文中曾谈到,黄金灯饰不惜花费重金印制产品画册。“这些画册制作得非常高端、漂亮,即便放到现在,也是拿得出手、毫不逊色的”,曾在黄金灯饰工作的岳强说道。据悉,他们把这些画册分发给全国各地的建筑设计院,便于设计院在设计建筑物时按照画册里的品种进行设计。这种操作手法后来成为灯饰照明行业里做工程渠道最常用的招数。

他们高薪招聘人才。1993年9月,黄金灯饰花费4.6万元,在《深圳特区报》头版上做通栏招聘,同时又由总经理亲自挂帅去人才市场招贤纳才。他们开出了极为丰厚的薪水条件:普通员工月薪一般在1000~2000元之间,中层管理人员在3000~5000元之间,特殊人才可达6000元以上。短短10天之内,应聘者达3000之众,最后择优录取60人

他们积极参展。1993年12月,深圳黄金灯饰赞助协办当年度的第八届国际建筑、装潢、灯饰材料展览会。在深圳国际展览中心里,黄金灯饰的展位布置得金碧辉煌:从“黄金门”登“黄金楼”,击“黄金鼓”,入“黄金灯营”。在这里,有嵌镀24K纯金的水晶灯饰、名目繁多的豪华型吊灯、荧光灯、节能灯、用于舞厅和卡拉OK场所的天花彩绘灯等等。据悉,本次展览会平均每天成交额达数百万元。

展览会闭幕那天,黄金灯饰举行了一场大型专家恳谈暨新闻发布会。这次会议极为隆重,深圳市市委及相关政府部门、全国各大设计院所、装饰及建筑工程公司、房地产开发商等600多人到场,著名笑星冯巩亦到场庆贺。

他们引入当时比较新颖的VI系统,请香港的专业公司进行品牌LOGO、形象策划,还拍摄了一条精美大气的片:夜色下,长城蜿蜒万里。闪亮的灯光依次点燃,长城也随之亮了起来,像一条飞腾的巨龙。整个画面颇为震撼,再配上宣言体般的词,形成了一股撼人心魄的激情冲击力。这条充满理想主义的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这也是灯饰照明行业第一条央视。

1994年,因业务的快速扩张,黄金灯饰从国贸搬到了华强北。他们租了三层楼,并买下写字楼的外立面做——他们要用最炫、最酷的灯光来装扮这栋大楼。据悉,整个写字楼的外墙包装花费上千万元。他们将开业仪式别出心裁地定在了晚上六点钟:夜幕降临,大楼的外墙灯光忽然亮了起来,“黄金灯饰”几个大字在黑夜中显得特别耀眼夺目。据悉,因为这灯光秀,这栋楼在当时也成了深圳的一个标志性建筑。

再来说说研发制造。黄金灯饰本质上是一家贸易类型的公司,以工程业务为主。它不做生产,不过在研发上却颇为用心——虽然那时的灯饰“研发”,更多的是仿制港台及国外产品。在号称当时国内乃至东南亚最大的“灯饰总汇”——黄金灯饰展厅里,挂满了各种从国外进口的高档灯饰,其中不乏索恩照明等国际名牌。据悉,这个展厅花费4600万港币,开业前三天,每天都有大量人排队过来买灯,每天入账100多万元。

90年代初期的中国,整个经济刚刚从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型,新兴企业大多还处在一种比较原始的状态。那时,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企业内部机制上的改革、生产环节上的成本降低和管理的创新,比如:大力引进机器设备和国外技术,通过管理变革提升员工工作效率等等,而对于市场和宣传方面的研究并不多。因此,那些凡是肯在媒体上投点、参加展会、每年召开一两次产销见面会、肯在品牌形象包装上动点脑筋的企业,就很容易获得成功。

那时的黄金灯饰,风光无限,无比辉煌。

他们承接了大量工程项目,人民大会堂、南京古南都饭店、深圳体育场、深圳总工会大厦、深圳罗湖商业城、深圳阳光酒店、香港富豪酒店等等全都采用了黄金灯饰的照明灯具。而表现在数字上的业绩更是扎眼。据悉,深圳黄金灯饰注册仅10个月,销售额就达5000多万元。而到1997年的高峰时期,黄金灯饰销售额已达6亿元,资产已达10亿多元。

他们购地扩张。1993年,江苏黄金灯饰投入360万元,在南京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买下30亩地,用作生产基地,同年6月举行奠基仪式。1994年,深圳黄金灯饰投资2600万元,在深广公路沿线的福永镇购买了厂房,创建黄金灯饰科技工业城

事业的成功,也为他们带来了良好的社会荣誉——80年代还被人瞧不起的、没有组织归属的私营企业主,如今已被认为是经济奇迹的最重要的创造群落。夏春盛被授予1995年“全国优秀青年企业家”称号,同在这一榜单的还有TCL电子集团总经理李东生、海信电器总经理周厚健。而老大夏春亚也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创业奖”、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等众多荣誉。

此外,他们还热心公益慈善,在建湖老家和深圳捐助了数百万元的教育奖励基金、资助贫困大学生。这些举措也大大地提升了黄金灯饰的品牌美誉度和影响力。

夏春盛被媒体誉之为“灯饰王子”,在采访中他雄心壮志地说道:“中国民族工业还相当落后,中国500家最大的民营企业实力总和还抵不上美国通用电器公司一家。这个事实时刻警示着中国青年一代,要立民族志气,树民族精神。黄金灯饰的唯一目标就是要全力振兴民族灯饰业,创一个叫得响的世界名牌,在国际灯饰领域打出中华牌!

然而,讽刺的是:发出这番宏愿仅大半年的时间,黄金灯饰帝国就开始轰然倒塌了,以一种毫无预兆、令人诧异的速度直线陨落。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