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梦巴黎(电影)

如何评价电影《戏梦巴黎》?

关注者
55
被浏览
394,071

18 个回答

如果给时间贴上标签。

“年轻”一词,几乎就是1968的专属。

越战、性解放、摇滚乐、女权、黑权、民权……

法国学运、德国学运、美国学运、英国、中国……

好像一夜之间,整个地球都疯了。

贝纳尔多,一个曾经记录过《末代皇帝》的导演。

再次用一部影片复现了当年的叛逆。

戏梦巴黎

The Dreamers

2003-09-01

导演:[意大利]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演员:[美]迈克尔·皮特

[法]伊娃·格林

01

影片采用的是影视里最为常见的三角人物设置。

一女二男,想想也知道是最为烂俗的三角恋情节。

但是双生子与外来客马修之间似有若无的乱伦式暧昧吸引,又给影片带来了不同寻常的魅力。

打从一开始,这三人的相遇就极具浪漫主义色彩。

在美国越战时期,留法学习的马修(迈克尔·皮特 饰)无疑是幸运的。

因为当时美国的征兵制度并不包括在校学生。

而拥有全球最全影片存档的法国电影资料馆,自然是影迷马修的神圣殿堂。

这个连住所都贫瘠到像难民营的男孩,却能在电影上花费他几乎所有的空余时间。

马修对电影的痴迷,很快就吸引了伊莎贝拉(伊娃·格林 饰)姐弟的注意。

法国政府突然下令要辞退资料馆馆长亨利·郎路瓦的举动,无意间促成了他们三人的交往。

伊莎贝拉和弟弟雷奥(路易斯·加瑞尔 饰)打从一开始,就充溢着对学生运动的热情。

同样年轻的马修,虽然也叛逆不羁,比如喜爱在洗手池里撒尿。

但是面对破格到想要同政府为敌的双生子这里,马修的放肆似乎就有些小巫见大巫。

无论是双生子,抑或外来的马修,都在被对方的新奇与不同吸引。

青年人的世界,似乎总对新奇事物充满了热情。

虽然有隔阂,虽然对对方的生存方式都有些不解。

不过也正是这些好奇,激起了双方越来越想相互探秘的欲望。

双生子间毫不遮掩的暧昧、绵密,像是有不能割舍的黏合剂将他们缝合。

马修有时融进去了,有时又像被隔绝在他们的世界之外。

及至后来马修状似无奈的强势介入,才猛然间发现,原来这个热烈大胆的姑娘居然还是个处子。

故作成熟的外表下,掩藏的却是一个完全粉红色的世界。

楼上夜夜笙歌,楼下的世界也在翻天覆地。

原先是最有理想的组织者,不知何时就再也离不开奢靡的放浪。

原先以为对抗保守最炫酷的青年,不知为何也陷入了迷茫与悲伤。

这一群躲在幻想世界脆弱外壳下的梦想家们,最终只能以垃圾果腹。

等到现实的阳光刺破了理想堡垒的防守,父母最终发现了这一场荒唐的不伦。

然而就连他们无疾而终的自杀,都是背负着庄严戏剧粉饰的笑话。

于是踩在现实里的马修,最终与陶醉在理想世界里的姐弟分道扬镳。

装满弹药的玻璃瓶轰然迸裂,疯狂冲撞的青年学子们最终在硝烟中挥霍了所有的青春。

02

这部影片在江湖的谣言里,大多是以尺度大、乱伦等片面的姿态出现。

但其实相比于影片里随处可见的人体艺术,这一具具胴体更像是一个个符号。

来自美国流行文化里的马修(迈克尔·皮特 饰),腼腆、矜持,不可阻挡。

驻守在法国本土的双生子,成熟、魅惑,却仍是处子。

宛若真实世界里发源于美国的平民艺术。

一点一点,渗入法国这个蕴含着浓厚底蕴的“坚固城堡”。

尘封在老旧文化里的青年,对外来的稀奇如饥似渴,爱不释手。

及至真的触碰到内里,却又发现对方原来和自己彻底而完全的迥异。

一点点的改变是兴奋,连根拔起的改装却是痛彻心扉。

不满与迷茫笼罩着整个国度,不经意间就煮沸了所有的青年。

伊莎贝拉与雷奥,正是叛逆情绪的两个极端。

这两个头顶着理想主义的双生子,像是太极图的两半。

阴与阳,黑与白,状似分离,却又固守着同一块圆盘的两边,谁都离不开谁。

雷奥表面上是最会思辨的革命者。

他嫉恶如仇,对父亲的保守主义表示坚决的抗议。

他的尖锐外壳,把周遭的一切都不留余地的碾碎。

然而明明是这样坚定的捍卫者,却在姐姐与外人亲热之时,默默感伤。

在最应该冲锋陷阵的时刻,纸醉金迷。

诸多疯狂的理想,一旦真正触碰到城堡外的真实世界,瞬间化为了须有。

另一边的伊莎贝拉其实也是相似的构造。

外面看来是极具诱惑的成熟果实,剖开来才发现还是个青涩的处子。

表面上的缠绵大胆,内地里是一戳就破的粉红世界。

雷奥对世界充满了愤怒,伊莎贝拉则是充满了温柔。

她依赖父亲,依赖弟弟,也依赖马修。

满身花刺,却又状若无骨。

两人结合起来,就好像真的拼成了整张阴阳图。

青春的鲜血兴奋尖叫着要革命,要改变。

所以他们对抗了所有事物。

参加游行,示威政府;

怒吼父亲,不满保守;

相互掐架,歇斯底里;

甚至他们还不满意自我的存在。

姐姐破格要跟马修在自己最私密的领地里做爱,弟弟不知带了哪个姑娘回家。

叛逆的怒火几乎充斥了他们的整个世界。

但实质上,这两个表面上最先锋的代表却根本不愿意改变。

宛若对世事了若指掌的两人,实际上根本没有离开过彼此,单纯如白纸。

所有看似有坚实理论支撑的豪言壮语,实际上不过是关在屋子里的空想。

满脑子要革命的先锋念头,说到底不过是少年人的大肆发泄。

纯洁的处子之身在一场笑闹嬉戏里,悄然丧失。

所有的疯狂到此时,竟都成了寂静无声。

一切的理想一见到阳光就瞬间加速氧化成了垃圾。

而与他们相对的马修,其实也只不过是一个陶醉在浪漫世界里的现实主义者。

三人最后的分别,看似突如其来,实际上也早已在命运罗盘的计划之下。

03

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就像是一个上天突然跟地球开了一个玩笑。

闲来无事,搓搓手指,就点燃了整个世界。

原本该是在校园里挥霍时光的学生们,突然就一哄而上的冲向街头。

闹着要革命,要自由。

大呼着“情愿忍受饥饿,也不要无聊致死”的口号,嚷碎了所有的平静。

早先接踵而来的一战、二战、冷战堆积的所有压抑与不满,突然之间全数爆发。

再加上,战后紧随而来的婴儿潮,时至60年代,第一批的战后青年终于长大成人。

全世界堆积的所有负面情绪,在最为敏感而脆弱的学生群里点燃。

这群青年们最先感受到了弥漫在空气中隐隐约约的不对劲。

他们想改变,想翻新。

可是最能闹腾,也是最为不堪一击。

手无寸铁,身无分文,仅以空想对抗资本世界堆砌多年的经济、政治基础,是有多么可笑?

说着要革新,但是真正要革成何种形状,却又是可笑的一问三不知。

刚开始沸腾的学潮,在正达到顶峰的时刻,忽然陷入迷茫。

理想的丰满与现实的骨干,最终在猛烈的撞击声中,粉碎成了无助的幻灭。

说是为了同一理想奋斗的青年,实际上对他们所“共有”的目标根本心存怀疑。

归根结底,所有口号里的“爱与和平”到最后都幻化做了迷醉的“性与毒品”。

革命的结果似乎是以胜利告终,可是最终的结局果然就是先锋军们曾经妄想的吗?

不过也不是所有的理想,都当真该在现实的照耀下化作虚无。

叛逆之前,是发现世界不如理想的美好,所以困惑。

叛逆之后,是在理想与现实间调和,所以成长。

同样是从那个“可笑”年代里出来,克林顿、乔布斯等人的传奇照样让人眼红。

真正坚守理想的人,似乎无论出生在哪个年代都会熠熠生辉。

只可惜放眼普罗大众,这世界上又果真有几个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致敬。

图片来自网络

文末点赞~

该文章由小朕先生独创,转发请询问作者并注明出处,谢谢。

编辑于 2020-04-13 00:05

多年前看的电影。《戏梦巴黎》又名《梦想家》,05年在法国上映。

我有些害怕法国电影。因为浪漫到极致就成了变态,令人无法容忍。

法国电影《两小无猜》中那对喜欢打赌的恋人,为了证明对方在乎自己,一次次做着敢不敢的残忍游戏。

朱利安把戒指放进苏菲手中,让苏菲误以为他要向自己求婚,残忍地说: “谢谢你答应做我的证婚人”, 然后平静地看着苏菲震惊而受伤的表情。


“你说过我永远不敢伤害你,,我敢。”

结婚十年,对朱利安来说,妻子、房子,金钱都是虚幻的,只有深爱的苏菲才是点燃生命激情的火焰。这对不知道是惩罚了别人还是自己的恋人最终宣告爱情的方法却是紧紧相拥着走向死亡。

《戏梦巴黎》也一样。

在外人眼中,ISA是个完美天使。

她打扮俏丽时髦,很酷地抽着烟,Matthew被她诱惑了,以为她是那种世故老练频繁更换情人的女人,但当Matthew得到她时却惊讶的发现她还是处女。

她是纯洁脆弱的,小心翼翼地保护着自己和孪生哥哥的童话世界。

她喜欢模仿电影台词,做疯狂的游戏,还是个没长大的小女孩。

她说,如果父母发现了她和哥哥的不伦之恋就会自杀,Matthew笑了,却不知道她说的都是真的。

Theo作为ISA的哥哥,每晚都要抱着双生妹妹入眠。

出生时他们就是一对连体双胞胎,手术分离了身体,却分不开与生俱来的牵拌。

他们在对方面前坦然地裸露身体,以此证明真正的爱情是相拥而眠,不需要用做爱来证明什么,因为对方一直在彼此心中。

发现这对兄妹不伦之恋的Matthew痛苦挣扎,想通过自己的才华和睿智拯救这对理想主义者。

但是,当他看着ISA疯狂撕吼,嫉妒着哥哥的新恋人时才发现自己不过是个爱情牺牲品。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THEO和ISA不听劝告,决绝地手挽手冲进警戒线,向警察投掷燃烧瓶。

他们爱情的宿命是同生共死,伤心绝望的Matthew一脸落寞地拨开人群,一步步背离他的天使他的巴黎梦。

也许,法国人的爱情是不能甘于平淡的,它需要不断被背叛证明,被伤害提醒。

它在疯狂和畸形中永生,却在平淡和安宁中谢幕。

编辑于 2021-11-17 13:36

戏梦巴黎太美了,爱死了这种似真似魇的白日幻境式的美法,The Dreamers are the daydreams. 仿佛连空气都微微失重,有透明的游絮在其中缓缓漂浮流动。

三具年轻的肉身在窃窃私语般的柔光里有转瞬即逝的神性,窗外是激愤的学运,窗内是流逝飞快却即将凝固的琥珀时间,与未来可能降临的任何忧虑都隔绝,每一秒都想让我如浮士德喊出“Verweile doch, du bist so schön!‘’,

太美了,停一停吧!


这不是一部年轻人的片子,这是一部回忆年轻的片子。它不必有故事,它只需有意象。


好导演总能提炼出触动人心里隐秘的意象,漫溢的绵白泡沫,无处不在的镜面,从染成淡红的浴缸里醒来的光裸肉身,早晨醒来被含住的脚趾——脚趾其实是另一处耳垂,平底锅里流动的蛋黄,抹在唇上脸上的处女之血,隔绝一切的屋中之屋。

something is breaking,

something is fleeting,

once you had it you’ll know you can only have it once.

被泡沫环绕的关于“我爱你”和“我也爱你”的争执,浸满了葡萄酒气味的关于电影与哲学的讨论,多么轻浮多么空虚又多么美丽的理想主义。

于彼,神游和性交其实是一回事。提奥指着自己的脑子,说“we are linked here”。所以他们本不必进入彼此身体。

让我想起每次在芝大与哲学系同学的maph之夜,其实不过是被烟雾与酒精缭绕的清谈,出发前D同学却总是耸耸肩半开玩笑地说,Oh you philosophers, who knows, you might have a gang bang party.

而你在身处其中时就早已知道,那样漂浮的日子再不会有,再不会有,那样稀薄的快乐永不重来,永不重来 。

太美也太心痛了。

编辑于 2022-04-28 12:21

这篇回答写自听完一位教授讲法国没落何思想枯竭的讲座后,因为要上交,语气很官方,我比较懒,改了几句话就放上来了。

听完讲座才发现对这部电影理解太浅,它是一部只属于法国的电影。


戏梦巴黎在描绘一个法国的故事。

我非常喜欢法国,因为我个人认为自己是个浪漫又具有理想主义的人,同时又总是对关于反叛的故事投以目光。

《戏梦巴黎》以当时为运动而运动为背景,讲述了一个魔幻而又真实存在的典型法国故事,其在今天之前我并没有发现这是一个典型的法国故事,直到今天听完讲座,才发现《戏梦巴黎》这样朦胧而又带着落寞浪漫的电影只能出自法国人之手。

无论是影片里家庭永不停止的辩驳和争吵,还是雷奥房间里一张一张的中国伟人画报,以及三个人努力磨合而又从未停息的争论,最后游行里马修离开雷奥、伊丽莎白时的回首,都在隐晦地叹息着法国当时和未来的处境。

雷奥赞扬着小红书,崇拜着大陆另一端的遥远国家的领袖,但却说不出小红书到底代表了什么,伊丽莎白看似性感而成熟,但是却永远依赖着弟弟,甚至为一时的羞耻感拉上三人自杀,两个人躲在房间里,生活费花完了就捡垃圾吃,一遍一遍地强调喜欢的电影情节,这成为了他们的港湾,无论是没有父母监管着的遍布垃圾的家,还是抛弃现实、沉溺于电影和运动的行为。


法国人真的很矛盾:一面强调着特立独行,一面却藏在盲目的游行队伍里发泄情绪,寻找集体参与的快感;一面崇拜着理性,却在借由理性逃避现实,仿佛在现实里畅谈理想,就能把逃避和无能神化为浪漫和睿智;一面说着开放,却反对同性恋。

我很喜欢一句话:“口号喊着喊着就只是口号了。”一句富有深意的话,就像是“我思故我在”,强调着思考和理性,这句口号喊久了,在很多人的理解下,一代一代人的潜移默化下就成了另一种形态,高喊着理性,以理性为保护伞,为了争论而争论,为了运动而运动,这大概也是电影里浪漫而诡异的氛围的来源。

法国现在进入了理性主义的末端,法国人热爱反叛,热爱思考,我一向认为反叛和思考是破死局的重要启发,法国到了没落和枯竭的阶段,为什么这些因素在现在没有给法国人破局的勇气,反而使他们萎靡不振。现在想来,法国的悲剧之一大概就是钥匙变成了锁。

发布于 2020-12-17 23:52

有丶看8⃣️懂

其实从电影开头就不太喜欢Matthew (可能因为我政治取向更倾向于theo吧)感觉他有点蠢。。。而且打破了姐弟的二人世界(我是姐控)但这部片子的一大亮点便是姐弟之间那种模糊的感情 呼之欲出 总会在下一秒达到却永远到不到那个饱和点 看到Matthew和isabelle啪啪啪的时候有点失望 但看到最后 当Isabelle和theo一起加入游行 抛下Matthew的时候 知道她爱的还是theo。

时代背景选取的很好 68学运 电影里多次出现毛和红宝书 让我非常直观的感受到了赤潮的震撼和所谓的“初心”:(@ 关于性与政治的结合 懂的不是很多 就8⃣️说了

配色神级 整个片子的色调是偏暗的黄绿灰混合色 按理说这种比较脏的配色应该放在一个光线明亮且柔和、干净的地方 但导演偏偏把它放在一个昏暗、破旧、邋遢的老公寓楼里 但一切都毫无违和感 那种复古、颓废、慵懒的美表现的淋漓尽致

最后舔一波eva green 我看电影基本都看剧情立意 几乎不舔颜 但这部片子里伊娃真的让我很震撼 邪魅而纯情 独一无二的气质 即使脱光了 都没石更 真正的艺术

发布于 2020-01-23 00:08

看完这部电影仿佛喝了一杯度数刚好的酒——当然空虚喝酒的感觉与其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微醺着回忆着那些似有似无而又脉络清晰的电影画面。

这部电影十分赤裸,但却没有过多挑起欲望的成分,即使是器官与器官的接触甚至相撞都显得如此干净纯洁。这样的感觉令人非常震惊,因为人总是充满欲望。

整部电影无处不在的镜子,空气中的烟雾或水中的绵白泡沫,在一栋欧洲复古大楼中有着各种各样的身份,或是著名诗人,或是留学生,或是家庭主妇,或者只是热血谈论毛泽东与国家政事的哲学思辨青年,而这些场景仿佛漩涡一样吸引着我,令人平静令人向往,而这样的平静与向往又令人极度享受。

关于外界,这部电影的关键词总少不了的是叛逆,色情,以及乱伦,以及电影中的画面常常是所谓很红的网图。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真的很美,但它不仅美在身体的交融与亲密,它更美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马修是一个理性的人,也是一个浪漫的人。他综合着适当地理性与理想,令人admire。他会思考打火机的长度与宇宙衡量尺度之间的联系,也会将伊丽莎白暴露的照片放在自己的Dick底下,他精通电影中的每一个情节,也会与里奥讨论政治与现状,他身在与世隔绝的姐弟之间,却时时注意着外界细微的变化,他争辩着爱与不爱的问题,也发现自己无法彻底融入二人之中。

最终在生死面前,在暴力与非暴力面前,在烟与火,人民群众呐喊的前锋,姐弟俩与马修相背而驰,也因此,马修消失在人海中,而姐弟俩消失在暴力与烟火中。

理想与现实的相遇总是悲伤的,而以充满浪漫复古文艺意象的电影表达出来,太美了。

这位导演是令人敬佩的,尤其是当他在电影中表达出自己观点时,“电影就是以旁观者的身份看向父母的房间”——整部电影的点睛之笔,将文艺,性交,政治完美融合。

看完电影仿佛看完一本陈旧的厚书一般,心情极度复杂而又享受这种能懂的清高。

“The Dreamers are the daydreams. 仿佛连空气都微微失重,有透明的游絮在其中缓缓漂浮流动。”

——致《戏梦巴黎》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by,qbr

发布于 2020-10-02 07:39

影片可在公众号获取:[妖妖电影院],ID:TVyaoyao

《戏梦巴黎》美法两国思想文化交流碰撞下,三个人的爱恨情仇!


在巴黎五月学运期间,整个巴黎到处都是暴动,起义。





本片的三个主角,法国双胞胎兄妹伊莎贝尔和里奥以及美国少年马修,


同为电影迷的三人临时组建起一个神奇的三人行组合。





影片一开始,马修被伊莎贝尔带回家中,


父母对这个孩子的新朋友很是满意,


五个人在饭桌上讨论着最近的学运暴动。





作为美国人的马修,在饭桌上的发言,


也表现出他是一个现实主义的人,


而双胞胎兄妹则不是,


最终父亲和里奥因为意见不同,有些不愉快。





父母便因此提出两人出去旅游散心,


只剩伊莎贝尔兄妹两和马修在家,


内敛的马修面对奔放的兄妹恋显得有些措手不及。





但是三人因为有着同样的爱好也是相处的十分愉快,


经常在一起讨论电影情节或者模仿经典电影的桥段。





伊丽莎贝模仿“断臂维拉斯”等场景也是流传至今,


三人一同在卢浮宫模仿《法外之徒》的桥段,横穿卢浮宫。





而且还比电影里的三人速度快乐17秒,


三人手牵着手在卢浮宫中奔跑,


三人如影随形,仿佛在灵魂上就是同一个人。





这个场景是多么的美好,年龄相仿的他们,


就是青春最好的模样。





三个人的关系十分的微妙,马修爱上了伊莎贝尔,


伊莎贝尔对其也有好感,但是伊丽莎贝还和哥哥里奥有种不可告人的秘密。





可是在一个月的相处中,马修也接受了这种不伦的关系,


最令人想不到的是伊丽莎贝引诱马修成功后,


她还是处女,她就这样给出了第一次。





看似私底下大胆的伊丽莎贝,


原来之前也还是有着欧洲人原有的保守,


这就与作为美国人的马修成为了鲜明的对比,


美国当时流行披头士文化,思想十分开放,但他却十分的羞涩内敛。





在法国本该还受中世纪思想的影响,


人们应该较为保守,可是骨子可渴望个性解放。


这可能就是导演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吧!





自此以后,三人愈发大胆,捅破了彼此最后的界线。


一同吃饭一同睡觉,彷如一个共同体,


这部电影看似充满着情色,但是它的内容完全没有这么肤浅。





豆瓣评分高达八分,这段三人关系中,


里奥和伊丽莎贝之前却多了一层血缘关系,


他们是如此的相似,


这也就暗示着马修在某个程度上说还是没有真正的和他们融为一体。





这也就是为什么电影的结束三人走出家门,


看见街道上的萧条,里奥的愤懑油然而生,


他决定去反抗,而信奉现实主义的马修跟他说了各种弊端,


谁也说服不了谁。





面对二人决裂的伊丽莎贝还是选择和自己的哥哥一起,


毕竟这么多年来两人一直是灵魂肉体的伴侣镜头就留下一个落寞的人影——马修。





这个镜头多么的经典,当中所包含的拍摄技巧相信专业人士都是了解的。


但是我们这种非专业的观众也十分喜欢这个场景,


原本是三个人的旅行,却只有自己可有可无!





美国少年马修那个失望的身影让人感同身受。


影片的三个主演颜值超高,女主角伊娃格林是多少少男少女心中的女神。





饰演马修的马克尔 皮特和里奥的扮演者路易斯 加瑞尔,


可是真正的美男子而且它的导演是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所以这部电影真的值得一看!


关注微信公众号[妖妖电影院]

获得更多精彩影视资讯

你的点赞与关注就是对我最大的支持


编辑于 2019-06-24 09:45

为姐弟俩唏嘘。一切的理想主义终不过是既无理论背书更不敢付诸实践的少年心气,最后仍不免像法西斯那样将内部矛盾向外部转移,妄图通过暴力的“英雄主义”抹平乱伦堕落的道德亏欠。看了一些电影就觉得生活处处是隐喻,读了一些书就妄图挥斥方遒,这样天真愚蠢自我麻醉热烈激情的叛逆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的青春呢。

发布于 2021-05-12 00:21

很多时候,国别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思想以及信仰,有时候,还能决定一个人的价值观取向,同样的一件事情,发生在不同的国家,作为旁观者和参与者,一定会有不同的态度,当你被打,期间的疼痛只有你自己知道,然而旁观者是不会理解这种痛苦,以及你想要迫切复仇的渴望的。这个时候的旁观者如果要劝你大度,你一定气不打一处来。因为他没有参与,自然不能体会你的痛苦,因此,我们在评价一件事情的时候,自然要有总揽全局,设身处地的视角。



说这么多,其实就是为了讲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戏梦巴黎》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它的优秀一定程度上来源于电影本身套用的很多经典电影的桥段,然而这种套用是最让影迷们倾心的,因为影片的几个主人公就是影迷,且对于世界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如数家珍。这也是《戏梦巴黎》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



当然,对于国人来说,片中出现的一些红色元素也是我们所感兴趣的重心。比如说随处可见的领袖的海报以及塑像,还有片中演员阅读的小红书。领袖对于革命的论述也从片中演员的口中说出来,这一点对于剧情来说是必要的,同时也是顺畅的,但是对于国人来说这一点也是兴奋的,刺激的。它所带来的那种刺激,一定意义上增加了《戏梦巴黎》本身在国人心中的地位。



《戏梦巴黎》的背景,是法国的五月风暴,这其实跟国内的同时期的运动有相似之处,自然,这样的运动的发起是一个全球性的话题,这个话题的重点二十世纪全球范围内的自由主义兴起。当然,这股风潮下,全球各地都有相关联的历史事件,国内自不必说,美洲范围内,古巴的革命独立使得美洲的其他国家都看到了希望。苏联的社会主义更是在欧洲深入人心。



当然,在欧洲,有着传统文艺复兴历史的欧洲,人们对于社会变革的敏感度自然高于其他地区的人。欧洲新浪潮导演们此时此刻就积极地投身于这样的革命中。在当年的戛纳电影节上,四个重量级的导演,戈达尔,特吕弗,罗曼波兰斯基,路易马勒等新派导演直接喊出了“要电影更要革命”的口号,最终迫使电影节终止。



在这一举措的影响下,学生们的思想具有多么跳跃先进,这一点可想而知。当时的五月风暴使得学生们和法国的工人们联合起来要做一番事情,然而这样的声势浩大的行动最终被戴高乐所瓦解。五月风暴最鼎盛的时候,法国的大街小巷各处都是我们国人熟悉的革命气息。而本片就是在这样的气息中比较理智的去讲述这个故事的。



为什么说比较理智,因为片中的主人公除了两个法国姐弟之外,还有一个美国年轻人。而本片中的这个美国年轻人,一定意义上代表了一种声音,一种理智的看客的声音,因为法国发生的一切美国人没有太多的感觉,美国人希望的欧洲是动荡的,因为越是动荡,自己的机会也就越多。这很符合美国人当时的利益。而这种价值观也在这部影片中得以体现。



姐弟两个邀请这个美国朋友来自己家中居住,然而居住的结果就是这三个年轻人开始了没羞没臊的生活,整个过程中,美国人发现了姐弟两不伦恋的秘密,然而他并没有感觉到太过于稀奇,反倒是当作为一种利益的交换来加入其中。因为这段恋情一定意义上伤害的是法国姐弟两本身,对于美国人而言,并没有任何太多自己的利益被触及。



而影片的结局也预示着这种思想蔓延开来后,终将会发生什么。当姐弟两执意要去和警察对抗的时候,美国人便开始退缩了。他站在理中客的角度认为这样做是不对的,然而当他之前享受这样激进的思想带给自己便利的时候,却从来没有任何的质疑。这就是一个利益相关的故事,《戏梦巴黎》描述的梦境一定意义上带给我们深入思考,换位是一件非常不可多的事情,然而参与者与旁观者永远都不能彻底的相互体谅。



美国人崇尚自由,自然不会希望自己的利益受损,然而对于参与者法国人来说,情感澎湃的激进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很好的理解的。不论是影片中的故事,还是五月风暴本身,这一切就好像是一场梦,人们做梦的时候,总喜欢用自己的最好的期望来装点梦境,然而梦境总是会清醒。



有的人清醒之后,就不会再做梦,有的人还会有点回味在里面,但更多的人不过是看一看别人的梦,自己所不能做出来的别人曾经的梦有多么的美好。眷恋之余不乏保持清醒,理解不了别人,自然不会认可这样的梦。这种超越立场的梦固然可贵,然而超脱于时代之后,便再难发生。

发布于 2021-03-06 10:14

一部了解我国共产主义运动对欧洲青年思想影响的好电影。

发布于 2021-08-12 17:41

这是一部疯狂的电影,大背景是1968年法国五月风暴,反映了法国那一代人的青春回忆的狂热、叛逆、幻想和幼稚,孪生姐弟伊莎贝拉和雷奥因为电影,与来自美国的留学生马休成为好朋友,三个人一起肆无顾忌地挥霍着青春,大肆发泄着疯狂的激情,拥有丰满理想的青年们,却在现实的打击下不堪一击,这就是青春最美好的回忆。

另外,这一对孪生姐弟,长期依赖父母,在父母外出旅游后,姐弟没有一点独立生活的能力,饭都不会做,只知道肆无顾忌地挥霍着青春,面对父母的指责,动辄就要自杀轻生,这同样也是一对巨婴,快点长大一些吧,对自己和家人都有好处。

这部电影的观看成本很高,里面引述了大量其他导演的电影片段和场景。电影拍摄的镜头很美、很文艺、很浪漫。

发布于 2021-03-08 10:51

最近剧荒

于是找来了很多老电影看~


《戏梦巴黎》,这浪漫的名字很吸引人,海报上美妙的面孔也吸引人。在一个午后,一杯咖啡,看了~


如果不是三个年轻的演员极其的天使又尤物,这部电影的部分内容就很脏很脏很脏。


每当镜头定格在雷奥(路易斯•加瑞尔)脸上,都不由赞叹,几分忧郁几分孤独几分浪漫几分高傲,好英俊好迷人。


电影里印象最深刻的镜头,是他只穿着绿丝绒西装上衣去垃圾堆找食物吃……


看这部电影最大的感受是,啊,精神空虚好可怕!


人在正确牢固的三观形成之前,一些当下认为深沉·表达自我的行为,好愚蠢好可怕。


人的行为都是由大脑对于世界的认知来支配的


电影的结尾,如果你是马休(迈克尔•皮特),你会选择转身离开吗?


电影不是生活,电影中的放纵与浪漫看着固然绚烂恣意,真实生活中的不合道德与规矩的浪漫却是要自己付出代价的甚至不可逆转的沉重代价,年轻善良的男孩女孩们不要向往与模仿哦~


浪漫与堕落一线之隔

踏实生活,珍惜人生~






发布于 2024-01-02 18:33

几年前看过,文艺片中看似糜烂的感情线,描绘的是当时社会下的生活,世风日下,人们开始沉溺于这样的关系,以正常的三观所无法理解的剧情,但是却有着人们都想象过的情结推动。也许是我过度理解,但是不得不承认这部文艺片很好 。

有个特写镜头,一家四口吃饭,女主与父亲的暧昧讯息……让我有点不寒而栗,当然,可能是我过于敏感,不过这样浪漫而又颓靡的爱情故事,显少出现于国内。观者如果以正常思维理解可能会觉得无法接受,所以,请以艺术的眼光看待,佳作欣赏…

编辑于 2020-09-10 23:35

感觉Matthew从头到尾没晃过神来就被theo 和Isabelle进行了思想和生理强奸......像被两个小孩不顾感受的抓过来一起做游戏 面对欲望的引力和道德自愧下半推半就参与了这个过程 哈哈Theo惩罚Isabelle和Matthew在他面前做爱 Matthew借口去洗澡然后被抓的过程 不过后来渐入佳境 到影片的后半部分才发现幼稚的 天真的是姐弟两人 像天才女友里那些大谈特谈的年轻人 。顺从自己的欲望来又没错 或许这也是一种天赋 影片致敬了很多经典作品 但我观影量不够 说不太上来 。喜欢 喜欢 论角色的话我喜欢Matthew

编辑于 2024-02-26 19:24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因为我的性癖就是畸恋,前两天刚看了铁叔的烈火情人(爸爸和儿媳)和洛丽塔(爸爸和继女),今天看了这部电影(带点儿骨科兄妹恋)。

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美国留学生马修在一次工人运动中认识了一对兄妹雷奥和伊莎贝拉,然后搬进他们家一起住,无意中发现这对兄妹有私情(其实并没有,他们只是一起睡,没有实际行动)。有一次马修打赌输了,哥哥的惩罚是让他和妹妹做爱,然后马修才发现妹妹是处女。马修是喜欢妹妹的,但是他觉得他们兄妹俩其实并没有那么喜欢他,马修是比较理性现实的人,兄妹俩完全就是理想主义者。最后他们在一次工人运动中发生巨大分歧,最终分道扬镳。

伊娃真的好美,她总是酷酷的,让人觉得很拽,其实还是个懵懵懂懂的少女,她在镜子前涂口红那一幕真的好美。

这部电影尺度很大,裸体镜头很多,有女主的裸体,还有男主的生殖器官特写,不过我一点儿也没跳,毕竟我高中时期就看过了,当时并不知道剧情随便看的,觉得很辣眼睛,现在我是个成熟的大人了,甚至还截了个j图(。ò ∀ ó。)。我好喜欢雷奥啊,他的五官很深邃迷人,马修不是我喜欢的类型,而且他太现实了。雷奥就很疯狂,随性又浪漫,可能是法国人骨子里特有的吧,我就喜欢这种病娇疯批美人,更何况还长在我的审美点上。我好喜欢他和妹妹之间那种若即若离的暧昧,如果他们真的做了我应该会很兴奋吧,因为我也是个疯批…

总的来说我觉得是一部不错的电影,看完以后有种镜花水月的感觉。仿佛马修和兄妹之间发生的一切不是真的,像是一场温柔又疯狂的梦,梦醒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才是现实。

编辑于 2022-08-15 01:07

起源于一场游行,终止于一场游行。

片名戏梦巴黎译的恰如其分,一群影痴在一起表演猜剧名的快乐我也很想体验一下。

随性的浪漫和长久的忠贞,不知道你喜欢的是哪一个?

发布于 2021-12-23 02:22

让我明白为何卢梭会发声“人权平等”,让我知道法兰西是一个真实的民族。

一、包容性。

二、认知局限性。

发布于 2021-06-11 16:05

影片最震撼人心的就是结尾推开大门时传来的新世界的呐喊,这与我读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和《霍乱时期的爱情》时体会到的最深刻的感受是相同的,是魔幻现实主义席卷大地带来的远方尘埃与港口的花香混合在一起的晦涩与新奇的气味。

当一切好像合理又似乎不那么合理,想要变得更理性却被欲望一次次冲击,逐渐麻木与理性交织在一起,被困在了原地,往前一步踏入了梦境,伊甸园一般美好的世界好像能填满空虚似的放着安魂曲,开始放弃开始逃避的我们拿什么拯救灵魂。

Theo和isa之间纯洁的关系让人意外,但回到开头他们好像又本该如此。影片的开头Theo邀请matthew来家里吃饭又在父母外出旅游时进一步邀请matthew来家里住,破坏这两姐弟之间原有的结构,最终Theo提出了那个要求,在isa和matthew做爱时,Theo冷静的在煎蛋,isa最后流出的泪水又是怎样的心情。

无论这一切多么不堪,关系的混乱,酒色的迷离,黑白夜的颠倒,垃圾桶中找来的午餐,满地的杂乱,好像在最后一幕得到释放。

洪流,不可阻挡的洪流,呐喊声像是新世界为旧世界敲响的丧钟,推开门的那一刹那一切都变得鲜活了起来。

编辑于 2023-12-07 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