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
占卜
周易(书籍)

周易、易传、易经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关注者
94
被浏览
86,085

24 个回答

也算是易学史的问题,试着解答一下

1、《周易》之名出现最早。在《周礼·春官·大卜》即称《周易》。“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日归藏,三曰周易。”而当时《周礼》所言之《周易》是否包括“十翼”,我不太清楚。因为这个涉及到《周礼》的成书年代问题,学界暂无定论。

2、《易经》之名则最早出现在汉初。汉初设五经博士,所以开始称《易经》。其时的版本应该包括“十翼”,或者说部分”十翼“,由帛书《周易》之出土可证。其内涵与《周易》等。

同时,还有一种说法《易经》只是《周易》的中的卦爻辞,不涉其他。

3、《易传》,又称”十翼”,为解释周易的著作。成书年代大致为战国至汉初。为《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作者非一人。但如今版本已与《周易》本经相融,难以分割。

其他易注也有称“易传”者,如《子夏易传》《汉上易传》,但就易传而言,就是指《十翼》。

总结,唯一麻烦可能在于第二点所说的《易经》的两种含义。

以上。

编辑于 2015-08-23 23:44

一、《周易》和易学

《周易》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哲学典籍,可称得上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活水。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周易》一直居于众经之首的位置。在世界文化史上,《周易》与印度的《吠陀》、欧洲的《圣经》,并称为影响世界文明的三大圣典。


在我国典籍中,最早记载《周易》的是《左传》:“周史有以《周易》见陈侯者。”;“孔成子以《周易》筮之。”等等。

关于《周易》的作者,《史记 太史公自序》中说:“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昔西伯拘里,演《周易》”。《史记 周本纪》曰:“西伯盖即位五十年,其囚里,盖益易八卦为六十四卦”。司马迁认为伏羲作八卦,周文王(西伯)被纣王拘禁,在羑里牢中重八卦为六十四卦推演出了《周易》。后来,人们又认为《周易》的卦辞是文王所作,爻辞是周公旦所作。

当然,历史上也有很多质疑的声音,认为《周易》并非文王所作。由于《周易》成书年代久远,至于《周易》的作者是谁,都无法拿出确切的证据。


下面,我们再来说说《易传》。

《易传》又称十翼,是先秦时代解说《周易》的论文集,包括七种十篇。它们分别是《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传》,《系辞传》上下篇,《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

关于《易传》的作者,《史记 孔子世家》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司马迁认为《易传》是孔子晚年的作品,这种说法影响很大。之后,人们便一直认为《易传》为圣人之言。宋代的欧阳修对《易传》的作者提出质疑。至现代,各种说辞纷纭而起,认为《易传》十篇文章非出于一人一时之手。


《周易》还有一个名称――《易经》。

西汉时,人们将《周易》与《易传》合为一书统称之谓《易经》。魏晋时期的王弼把《彖》、《象》拆分,分别附于六十四卦的卦辞和爻辞之后,又把《文言》拆分到《乾》、《坤》两卦之后。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周易》或《易经》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周易》经文上下篇之后加《易传》的形式,还有一种就是王弼的那种形式。


所谓易学,就是各朝代人们对《周易》经、传的各种解释、注释。在我国历史上对《周易》注解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有好几千种。总体上形成了两大学派,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象数学派用卦象和易数解释《周易》的卦爻辞;义理学派着重发挥卦爻辞的天理人伦。关于这一点,我们以后还要详述,在此就不多讲了。



二、一画开天,道启鸿蒙


“一画开天”讲的是我华夏人文始祖伏義的传说。

《山海经》记载:“雷泽中有雷神,人首蛇身,华胥氏路遇之,见奇,踏之而孕,历十年,女娲伏義生。”

相传伏義和女娲为亲兄妹,皆人首蛇身,两人结为夫妻才繁衍了人类。他们两人和神农氏一起并称三皇。

剥去神话的外衣,伏義其人在历史上有极大可能是真实存在的。远古人比较蒙昧,对领袖人物进行神话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既使在现代,在民间不也有一些关于毛泽东的神话故事吗?


“一画开天”有一种说法认为伏義画的是太极图。这种说法不可信,因为我们所看到的太极图是明代才出现的一种图氏。如果说伏義画了太极图秘密流传了几千年,至明代才被人公开面世,这是不可能的。

“一画开天”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一画”是指乾卦的第一画。乾卦为天,为纯阳卦,有三个阳爻组成。这种说法纯粹是以词解意不足为信。

古人把人的智慧称为“天智”。如《韩非子 解老》:“人也者,乘于天明以视,寄于天聪以听,托于天智以思虑。”

所以我认为“一画开天”是指伏義画了八卦,他这一画从此开启了人们的天智,人们开始能用辩证的思维进行思考事物。

八卦由阴爻和阳爻组成,是一组抽象的符号系统。因此可以说,“一画开天”是我们华夏人辩证思维的起源。所以有种说法称为“一画开天,道启鸿蒙”。



三、《连山》和《归藏》


《周礼 大卜》曰:“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郑玄《易赞》曰:“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

按照以上说法,夏、商两代就已经有易书存世,况且“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那么周文王重八卦为六十四卦的说法就可疑了。

夏代的《连山》易以《艮》卦为六十四卦之首卦,艮又代表山,所以称为《连山》。商代的《归藏》易以《坤》卦为六十四卦之首卦,坤又代表大地,大地生养万物,万物莫不归于地,所以称为《归藏》。

《连山》和《归藏》这两部易书已失传不可考。

发布于 2022-03-04 13:54

《易经》的发展有“世经三古,历更三圣”之说。

是说《易经》在发展中有着漫长的历史,经历过“伏羲易”、“文王易”、“孔子易”的演变过程,同时伏羲、文王、孔子,也是“三圣”,是《易经》在发展过程中三位最具影响力的作者。

“三圣”之前的易有着更远古的历史,具体已难以考察,所知有“连山易”、“归藏易”。

我们今天所谈的《易经》为“文王易”,“文王易”应为《易经》的完成版和最终版,也是现在流传的版本。

“文王易”也被称为《周易》,一是因为“文王”姓周,时又为“周朝”,二是“周”字本身具有周到、完善、严谨、普遍、无所不备之义,为此,“天”有“周天”之说。《易经》称为“周易”言正名顺。

所以既然“文王易”是指《周易》,《易经》自然指的也是《周易》。

这是截止周朝的时代,易经的发展。

.

周朝之后,在《周易》作为《易经》的名称之后,《易经》就开始进入了“孔子易”时代。

看这张图。

这张图说的是《周易》的体系分为《经》和《传》两大部分。

《经》部分是伏羲、文王及更早先的古人对天地的基本认识,用以了解天地,顺应天地而趋吉避凶。是伏羲著的先天八卦,文王著的后天八卦和六十四卦。

《传》部分是由孔子所著,或是说由孔子及其弟子们所著。这部分内容是孔子研易的体会,为学术论文性质,由此在易学研究上也开启了一条“以传解经”的学易路线。

这就是周易、易传、易经的关系。

不知看明白了否。

.

或者再大白话的说:

易经是一个统称,连山易、归藏易、周易、易传,都可以是易经。

但是因为连山易和归藏易已不可考证,易传又是周易的解读,可以包含在周易内,所以易经一般指周易。

然后周易又分为经和传部分,经就是伏羲和文王写的内容;传就是孔子写的内容。

就这样。

发布于 2022-12-01 14:24

准确的说周易包含易经和易传。

编辑于 2017-02-03 17:14
《周易》与《易经》的区别是什么?
1409 播放 · 1 赞同
发布于 2022-03-10 14:58· 102 次播放

夏易

夏禹王夏易《连山》,包括8个"卦符”和六十四组重卦;良渚玉琮上载着《连山》重卦符号,以此可完全否定“周文王演绎六十四组重卦”的定论。夏易的作者才是重卦的完成者,还是八个符号的创造者;八个符号,夏代语音为乾坤巽震坎离艮兑,商代文字为乾坤巽震坎离艮兑,周代语音和文字为天地风雷水火山泽。

良渚文化遗址便是夏代王都,三代工程断代夏有大谬。

下图出自浙江良渚博物院,玉琮上面刻着“上巽下巽”重卦,意为风上有风(对应,雷下有雷)。

夏代文字自1973年出土,至今45年,然而不肖子孙中国人不认识。因为中国人学汉文化去了,天天搞阴阳八卦易学,由考古学界权威李学勤带头。李学勤认出了夏代文字吗?

商易

《归藏》,为汉传通行版《周易》中的六十四条卦辞。殷宗武丁闭政三年创造文字(今名甲骨文),其后便为《连山》重卦名创造文字,历时多年为《连山》重定吉凶。

《归藏》六十四条卦辞内容都是和武丁的家国大事有关。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伤朋,安贞吉。”——大顺,利王后远征;君子往来,先迷惑后认同君主;利于得到西南方(夷人)之君的认同,而东北(鬼方)之君叛乱,缓征东北吉利。

武丁曾任命后妇好征伐东北方的鬼方,出征前为其卜筮,得坤卦,记下求卦的原因和内容,结果为吉。

周易

《彖传》是周文王所作,本身就是周易的一部分,是周文王在“困于幽谷”期间为殷高宗武丁所作商易《归藏》编写的注释。

384条爻辞是周文王历时多年编写的的自传(可能有部分是在“困于幽谷”期间编写)。

熊正则《天问》载:迁藏就岐,何能依?……伯林雉经,维其何故?

西伯姬昌能学习到归藏,凭借的是帝乙的妺夫身份(帝乙归妺,以两个妹妹与西伯联姻缓和商周冲突),从而西歧也有了归藏(顺带连山)。

西伯被帝辛困于幽谷三年期间,就地取材,取竹制简,以野鸡尾⽻在竹简青面刻写周易(部分内容)。所谓“篆”,竹上有彖,《周易》正是第一部篆书;殷墟出土的文字材料有青铜,有龟甲,有兽骨,但无半片竹简。

孔子述而不作,从未留下作品传世;这反而给汉儒机会伪造周人文献栽赃嫁祸给孔子。

《左传·襄公九年》云:“姜曰:‘亡,是于《周易》曰:《随》:元亨利贞,无咎。元,体之长也,......贞固,足以干事’。”——这里对元亨利贞的解读,是出自穆姜(女君)之口,既便是真有此事而不是腐儒添加的,那也不必以为《文言》的成文时间很早。

《文言》中大量的子曰,表明他的成文时间非常晚;如前所述,我认为这是汉儒伪造的。

易象

《易象》是周公为《周易》编写的注释(其实初衷是给周成王写的周易教材);传于鲁侯室,但周王室没有。周公本来给周易注释过了,但周以降易学大师不认同哇,纷纷为周易注释并声称其注释才是真得易道。

孔子所看的易便是《易象》,从未看过《周易》。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孔子有何大过?

周公《易象-大过》载:风上有泽(误: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遯世无闷。孔子一生主张“学而优则仕”的入仕观,追求死士观(死也要死在仕途上),做不到遯世无闷;还把这种人生观灌输给弟子们传承下来,所以犯了大过。孔子在其50岁时才从鲁侯室左史姬丘明手中借阅周公《易象》,大概是此前和老子的交流中才得知《周易》的存在与《易象》的存在。然而往后,孔子是否放弃了入仕死士观呢?

中国人喜欢当官的历史风气,就是源于孔子,成于“独尊儒术”后;孔子之大过,是汉文化之大过,是汉人之大过,是中国人之大过。

三易之迷

造成两千多年三易不明的原因,其一秦汉之际已无人知晓《三易》的历史传承关系(但战国中期还是有人知道的,如前提到的熊正则);其二,汉初腐儒伪造的《系辞》定论周文王演绎六十四卦,造成难以挽救的误解;其三,《史记》定论周文王演绎六十四卦,更无人敢反思错误。

真正的《易经》包括:夏易连山,商易归藏,周易;附带周公《易象》。其余全是狗屁文章。

十翼

后世所谓易传:《彖传》、《象传》、《系辞传》、《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

《彖传》是周文王所作,本身就是周易的一部分,是周文王“困于幽谷”期间为殷宗武丁所作商易《归藏》编写的注释;汉儒愚蠢得误判作者是孔子,给孔子贴金!

《象传》是周公给周易写的注释,汉儒愚蠢误判作者是孔子,给孔子贴金!

《系辞传》、《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是汉初腐儒五经博士伪造的玩意,通过模糊词“子曰”嫁祸于孔子。

编辑于 2018-11-02 03:02

《周易》来自于《易经》,"易传"来自于《周易》。

发布于 2018-11-29 14:18

正在看周山先生的《读易随笔》,其第三篇《<周易>的前世今生》解答了这问题

我整理一下,(摘了些其他内容作解释,直奔答案的看头一句和最后一段就行了)


《易经》包括三部书:《连山》、《归藏》、《周易》,即古人所说“上古三易”


《连山》始于夏代初期,夏代前洪水泛滥成灾,大禹治水,洪灾稍息,舜禅让于禹,禹之子启建立夏朝

长期的洪灾使人们对赖以避难的高山心怀感激,而山上的野果和飞禽走兽,为人们主要食物来源;对山的崇拜成为必然。

象征山的《艮》卦成为《连山》中首卦也顺理成章,《连山》一名亦来自六爻重卦《艮》由两经卦“艮”相重而成,象征山连着山。


洪水减后,人们从山上下来,在平原上安营扎寨,由渔猎社会渐转为农业社会。长期的农事活动,增长了人们对“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粮”的土地的感情。于是,由“山”移情于“地”的观念,随着农事活动的展开而得以确立。

商汤取夏政而代之,作为治国之策的《易经》,也必须作出相应的改编。能确定的是这部《易经》的首卦由《艮》改换为《坤》,坤为地,以《坤》为首卦的《归藏》表达了商代先人对大地的崇拜。


农业社会逐渐走向成熟时,先人们意识到农作物的收成好坏并不取决于土地,而是取决于天气: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洪涝旱灾,歉收甚至颗粒无收。于是,先人的观念又开始发生第三次转变,即由“地”的崇拜转向对“天”的崇拜。

商朝末年,周族领袖姬昌被商纣王囚禁于羑,在狱中对第二部《易经》即《归藏》作了全新的编纂,即史称“演易”。经姬昌重新编纂后的第三部《易经》,在周朝取代商政权之后正式命名为《周易》,即“周朝的《易经》”。

《周易》对六十四卦的次序作了新的编排,尤其是将第一、第二卦由《归藏》中的《坤》、《乾》改为《乾》、《坤》,由大地的至尊改为天的至尊。二是对各卦卦名的修订,与解释问题没太大关系不打字了。第三,在《连山》、《归藏》的基础上,对卦辞、爻辞作了重新整理和精心编写,使得各卦卦辞、爻辞富于整体性,能完整地反映一类事物情况发展变化的规律,或系统地展示某一种思想观念。


显而易见,《易经》与《周易》,不是两名一实的重同关系,而是种属关系。

而《易传》,是对《周易》一书的第一次系统解释的著作,因为共有十篇文字,故又称《十翼》。翼是翅膀,这十篇释文就像是个翅膀,使古奥艰深的《周易》得以广泛传播。

编辑于 2018-04-15 11:38

“易经” 原本指《连山》《归藏》《周易》三本易书。

但《连山》《归藏》都已失传,所以后人再说 “易经” 的时候就是说《周易》。

相传,孔子释《周易》,也就是对后人口中的 “易经” 做 “传”,经后人整理 “传” 的内容又被称为《易传》,“易经” 自然也被称为《易经》。

《易经》或 《周易》的内容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易传》的内容是解释六十四卦的卦辞和解释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辞。

《易传》含《彖·上》《彖·下》《象·上》《象·下》《文言》《系辞·上》《系辞·下》《说卦》《序卦》《杂卦》十篇,故《易传》又称《十翼》。

编辑于 2021-06-29 22:41
易经系辞传:敬慎不败
947 播放
编辑于 2022-02-26 09:29· 302 次播放
周易和易经有什么区别?
791 播放 · 8 赞同
发布于 2022-08-21 14:47· 61 次播放

元观---不是每一个观点,都可以叫元观。

浅谈周易、易传、易经之间的区别与关系:

一、易经与周易的关系:

易的思维是中国古老的智慧,作用是对天地万物自然人文的了解,它是一套认识世界自然及人文法则的原理,这一套法则基本上是以一套演算系统以进行事务知识或资讯的预测,自夏商周以来,一直是中国古老的神祕智慧,且被认为是与鬼神沟通而问告神灵的系统。这个系统的操作方式,迭经演变,而所提供的资讯,也随着问告的问题而不断累积,至周朝初年,就问告的方式以及所提供的知识,逐渐形成一套确定的符号及文字的系统。即是现今所见的《易经》卦爻辞系统,故而又称《周易》。

  《周易》在文字确定之后,又继续在中国文明史上扮演更多的角色,它不只作为问告鬼神以求索讯息的系统,它更作为人事管理及政治伦理的智慧宝典。至秦汉以后,更多得自然科学的知识亦借由此套系统的文字及符号的重新界定及组合而被表述出来,结果,《易经》便成了万王之王,几乎一切古代中国的知识系统都在同一套文字及符号系统中被陈述出来,俨然成了所有知识的百宝箱。

《易经》这部着作的所有中国哲学思想之研究成果,从学术角度言,又可分为两个领域来处理,其一为《易经》哲学,即研究《周易》全书理论的哲学;其二为《易经》哲学史,即研究历代对《周易》的研究成果,或研究历代借《周易》以发扬新学的理论成果。

《易经》原为卜筮之书,是中国古代传统占卜成果之集结的作品,可以说夏有夏易,商有商易,周有周易。可惜现存夏、商之易资料不全,今日所见,基本上就是《周易》。在占卜的学问中,包括了占卜的法则、结果的诠释、预测的准确与否等问题,然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又需要一套世界观的知识,所以就在占卜行为的全部过程中,建立了中国古代对世界认识的诸多知识。

至周代以后,周文王等重要周文化的创建者,又对易学的知识作了重新的检讨,建立了周初的定本,流传至今,是为《周易》。《周易》成书之后,因为其中体例完备,架构森然,反过头来提供了后人对于世界观知识再作研究时的参考起点,因此《周易》以其符号系统与观念系统,对中国哲学的儒家形上学、道教世界观、科技文明知识等自然哲学上,都形成了重大的影响,包括:中医、天文、历算、气象、命相等。

二、谈《易传》及其与《周易》的关系:

现存《周易》经文之版本,已经将一部份的《易传》之文字一起编入,主要就是《彖传》、《大象传》、《小象传》,目的在便于理解经文意旨,因为传文即在解释经文及经旨者。因此要了解经文必须先了解《易传》的形成及其基本结构。当然这指得是从义理的进路学习《周易》的方法。若是从象数进路学习,则未必要依靠《易传》,而是直接依据某一象数学派的解易之作。

《易传》的形成与内容

  《易传》是战国时期陆续编辑写作的儒学研究论文集,《易传》也是秦火之后的儒生借解易而发挥儒家思想的文字作品选辑。时序至汉初。

  《易传》是由十个部份的内容所组成的,各传的篇名为:《文言传》、《彖传上》、《彖传下》、《象传上》、《象传下》、《系辞传上》、《系辞传下》、《说卦传》、《杂卦传》、《序卦传》。其中的两个《象传》又有《大象传》、《小象传》的另一种分别方式。《易传》是发挥易理的着作,各篇主题重点及叙述体裁不一,成书年代也不相同。

编辑于 2023-02-07 16:09

周易与易经的区别

周易与易经的区别在于,周易是周文王在继承连山易,归藏易的基础上,加以整理、排序、编纂,并在上古易经的卦象之后系以卦辞、爻辞等经文,形成了一个新的易经版本。

周易和易经的区别在于,周易只是一个流传至今的易经版本。周易集连山易,归藏易、乾坤易于一身,就像将内容大致相同,版本却不同的的书,重新加以整理、排序、编纂,形成了一个新的易经版本。

易经成书,始于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氏。伏羲一画开天地,作乾坤坎兑震巽离艮,八个经卦,初具规模。

易经成书,始于伏羲,在《系辞.下》第2章有详细论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易经成书,始于伏羲,却并没有止于伏羲。伏羲氏之后,后世圣人,神农氏,黄帝、尧、舜氏都对易经成书有所继承、补充。《系辞.下》第2章文字记载为证。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斵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从伏羲始作八卦开始,从传说中的神农氏、轩辕黄帝,到唐虞三代,尧、舜、禹、夏、商、周,中华民族的历代圣贤,都根据自己历史时代的发展现实,对易经的成书,做出过贡献,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连山易,归藏易的早期易经版本。

周易的成书,离不开连山易,归藏易。只是这两个早期的易经版本,湮灭于历史的洪流中,不能不说是一大憾事。

幸运的是,我们有周文王。从某种程度上,我们还得感谢商纣王帝辛。没有商纣王把周文王拘于羑里八年,就没有周文王对上古易经版本的整理、排序、编纂,也许我们就看不到现在的周易。

周易和上古易经的根本区别。在于周易既能以先天八卦为体,又能以后天八卦为人道变化之用。体用合一,而易得以全。

易有先天八卦、后天八卦之说,先天为体,后天为用。因此,易又有体用之别。先天不变,后天重在变。先天不用,后天重在用。

以易之体而言。先天为主,后天为从。以人事变化而言,则以后天为主,先天为从。因此,以易之用而言,用于人事变化,当以后天为主,因为人于先天之体,能耐天何?

上古易经重在先天八卦之体,而周易既能以先天八卦为体,又能以后天八卦为人道变化之用。

上古之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遵道而行,人事相对简略,有其先天之体,加以简单变化,其用已足。

周文王拘于羑里之时,文字已成,人心已繁,人事日繁一日,变化日多。原来以先天之体,再加以简单变化的连山易,归藏易等上古易经,已经不能适应日繁一日的人事变化。

为适应日繁一日的人事变化。周文王拘于羑里演周易,在继承连山易,归藏易的基础上,发展出侧重人道变化之用的周易

。周易虽然以后天八卦的人事变化之用为主,然而周易之体,并不离连山易,归藏易、以至伏羲先天八卦等上古易经。

易经之为易经。成于历代圣人。并非一人所作。伏羲一画开天地,始作先天八卦。历代圣人在伏羲先天八卦的基础上发扬光大,而后有连山易,归藏易。

然而无论是上古的易经,还是周文王的周易,都是以伏羲所作先天八卦为基础。因此,易经的作者虽有不同,伏羲先天八卦的基础,始终没有变化。

文王之周易虽源于归藏。归藏又源于连山。其成书的根本基础,都出自伏羲的先天八卦易经。

伏羲先天八卦传易经之体,周易不仅继承了先天八卦的易经之体,更在继承连山易,归藏易等上古易经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光大,创立周易,易经从此得以体用合一,而易道以全。

《易传》与周易、易经的区别和联系

《易传》:包括《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传》、《说卦》、《序卦》、《杂卦》共有十篇,称《十翼》。《易传》与周易、易经的区别在于,《易传》不是周易、易经的经文原文,只是后世之人为周易、易经所作的解释文字。这既是他们的区别,也是他们之间的联系。

《十翼》或者说《易传》的出现,是由于《周易》经文晦涩难懂,难以理解,即使是春秋时期的古人,阅读经文跟我们现在一样,也会感觉阅读困难,于是就有了解释经文的文字出现,《易传》是解释经文最原始,最权威的文字;在读《易经》时,对我们理解经文有非常大的帮助,希望大家在刚开始阅读易经时,能利用好《易传》的辅助作用。

《彖》:上是指上经的彖传,《彖》下是指下经的彖传,彖传是用来解释经文的卦辞的,每一卦的卦辞后面紧接着的就是这一卦的彖辞。《周易·系辞下》有“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的说法,彖辞是帮助我们理解卦辞的。

《象》:上是指上经的象传,《象》下是指下经的象传,象传又分为大象传和小象传,大象传是对本卦的整体卦象做的说明,小象传是对本卦内具体的某一爻的爻象做的说明,所谓卦有卦象,爻有爻象。

《文言传》:因为有“乾坤易之门”之说,“乾坤毁,则无以见易”之说,并且世界上万事万物皆生于天地之间,概莫能自外于天地,自外于乾坤,因此乾坤二卦对《易经》来说,有不可缺的重要性,理解乾坤二卦,对理解《易经》中的其他62卦有帮助,因此孔子专门写了《文言传》来阐述乾坤两卦的经文。

《系辞传上下》:是对《易经》经文的总体性概括,总论《易经》大义;《系辞传》可以当成思辨性非常强的哲学文章来读,建议大家在开始读《易经》之前,仔细研读《系辞传》,并在读《易经》的过程中对照经文玩味《系辞》。

《序卦传》:说明《易经》六十四卦排列的次序,从天地万物说起,以"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来说明乾坤两卦居于首位。然后以万物生长的过程、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及物极必反、相反相生的变化规律来解释各卦的相互关系,来说明六十四卦排列的次序,以"物不可穷,故受之以未济终焉"来解释最后一卦"未济"卦。借助已有的经传文字,或取卦象,或取卦义,以两卦为一组,用 对立统一思想,试图将六十四卦建立起因果关系。读懂序卦传,有助于我们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因果关系,对预测事物的发展有辅助作用。

《说卦》:是记述解说乾、坤、艮、兑、坎、离、震、巽八经卦所象征的各类事物,以及阐述 六十四卦卦序排列原理和各卦的属性意义,以辅助占断吉凶的,故名"说卦"。

《杂卦》:说明各卦之间的错综关系,晋韩康伯注:"杂卦者杂揉众卦,错综其义,或以同相类,或以异相明也。"以相反相成观点把六十四卦分为三十二对,两两一组,一正一反,用一两个字解释其卦义和相互关系。

感谢阅读!!!

发布于 2022-10-23 22:14

很多人一提起易学,就想到的是《易经》,认为易经就是易学,易学就是易经,其实它们之间有根本区别的,易经并不能完全代表易学。

易学与易经

《易经》是本书籍,包含周易和易传,周易成书在西周之前,内含六十四卦和卦辞,最早是用来占卜吉凶的,后来文人为周易做注释,孔子及其弟子门客做了《十翼》,侧重了其中的易理的阐述,于是合起来就叫做《易经》。而易学是根据古人观测天体运动的变化,然后总结规律,将这种规律用于万事万物的一种学问。

很多人一提起易学,就自然而然想到的是《易经》,认为易经就是易学,易学就是易经。其实它们之间有根本区别的,易学这个词虽然可能最早出自易经文本,但是易经不等于易学,就好像不能一见到有尾巴的动物就一口咬定是猴子,猴子就代表尾巴。严格来说,易经是易学其中的一本应用书籍,最早的周易其实就是占卜用的,古人用卦辞来预测事物的吉凶,这个时候的占卜还没有建立严密的数理模型,不像后来的奇门遁甲和六爻等,是因为受限于天文观测的运动精度记录。

在其后几百年时间,古人发现八卦可应用于万事万物,六十四卦可用于描述事物的发展规律,于是突破周易用于占卜的目的,将其中蕴含的易理进行了延伸,这就是“十翼”,孔子为了钻研“易经”的易理,达到了韦编三绝的程度,废寝忘食,光是作注的竹简就重达几十斤。孔子研易已经是晚年了,“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这句话就是在感慨为什么不能早点接触到“周易”。也正因为“十翼”,使得后来易经成为群经之首,奉为华夏三大奇书之一。

易学的内容可不仅限于“易经”的框架,不过“易经”概括性地提出了易学的“象、数、理、占”四元素,也提出了易学的成立条件“与天地准”,而且简短地介绍了大衍之数与大衍筮法。总体来说,“易经”还是侧重于易理的阐述,对易理阐述如此细致和深入的书籍,在之前没有,在其后几年前里的书籍也没有能出其右的。

“易经”的内容重易理阐述,而轻易象中的天象(物象是有很多的),易数,易占(这时还不足以形成数理结构的易占,只有蓍草占),说忽视了象与数,并不是指内容里没有,其实“十翼”的内容还有一些是描述天象的,但是可能是因为后人不理解或者没有从这个角度出发去理解,导致文字的注释全部都从易理上去描述了,导致了各种各样的道理出现,我们说过“易象”和“易理”可以是无穷无尽的,任何人都可以就一件事物产生不同的看法,得出自己的“易理”,于是渐渐地“易经”成为了易理书籍,其后各种还有自己心思的人将易理进行加工,改编,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使得“易经”一下就流传了数千年,直到当代,关于易经的解释也是五花八门,谁也不服谁。

易学范围

到了近代,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光说道理是没有用的,含糊其辞,浮想联翩,自圆其说已经脱离了务实层面,毫无意义。在物质社会,道理产生不了科学,道理制造不出来飞机大炮,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对“易经”,说“易经”除了造出一些老顽固,老夫子,之乎者也,毫无用处。进而大多数人开始反对“阴阳”、“五行”、“八卦”等等,认为它们代表了腐朽的糟粕文化,认为它们应该放在博物馆,仅供参观。反对者有很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博士,院士,高知分子,而拥护者虽然想极力辩解,但是除了一些更让人烦的祥林嫂似的“老祖宗博大精深”,“易经对应万物规律”、“科学的尽头是神学”等等这类的说辞外,其它的也扯不出什么道理来。

这就是易学的发展进入死胡同后的现状,脱离了“易象”和“易数”的“易理”,几乎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这个世界仍是物质主导,落后就要挨打,没有人愿意听你“之乎者也”,没有人无聊到愿意跟你去辩论“乾是马还是天”,久而久之,文化爱好者除了在小圈子自嗨外,改变不了任何东西,就像现代传统中医的尴尬地位一样。

周易只是易学里的一门应用册子,目的是为了卜测吉凶,易经是侧重易理阐述的周易Plus,它们都是易学中的一部分内容,易学的产生伴随着人类开始观察天体变化开始,始于天象历法,以易数记录,再将其规律推及万物,延伸易理,当古人掌握了象数理后,想依据规律进行推断吉凶,就产生了易占,易占是进入易学世界的敲门砖,凡是不会易占的人,不能说他懂易学。

易学的研究范围为太阳系,一切循环内的事物都是易学的研究领域,易学研究太阳系内天体的运动规律,地球上事物的发展规律,但是无法去解释为什么会产生“循环”,不会去解释是什么力量使得天体之间产生了如此的运动形式,易学只解释循环存在之后的规律。

象数理关系

易象包括天象,天象始于运动,天象的其中一个应用是历法,但历法不重易象的阐述,只重数的规律。易数包含自然数和规律数,自然数要求务实,严谨,唯一性,反复可测性。规律数则要求无限循环,不出循环轨道,自动补岁差。自然数的研究诞生了数学,数学是现代科学的基础学科,数学中很多的世纪猜想,其答案就是自然数和规律数的组合。规律数多应用于现代的人体生物曲线,物体运动周期,经济周期,历史发展曲线等。

其中易数是连接物质和精神的纽带,易占是进入易学世界的敲门砖。易象可以是无穷无尽的,而易数可能是唯一,也可能是简单几个,它有标准。易象和易数不分先后关系,它们是同时产生的,只有记录的先后关系,它们的主体都是人,脱离了人,易象和易数便没有存在的意义。

易象和易数的结合就产生了易理,凡是没有易象和易数支撑的易理,都是伪理。易理可用于指导社会人伦,指导人类繁衍生息,维护社会稳定。所以易理是很重要的,但是易理又是可以无穷无尽的,它没有标准可言,任何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易理,不能以对错来论,只能代表他个人的见解。自古以来的文人雅客,就喜欢玩易理,也喜欢辩论易理,争来争去都是为了虚名和利益。自古以来的文化从业者也都喜欢说文解字和咬文嚼字,肆意发挥自己的易理心得。从一定的角度来看,毫无意义。

综上可见易学的领域是很广的,不是“易经”所能代表的。现代越来越多的人不承认传统中医来源于易学,其实这些人只是不承认传统中医跟易经有关,还是没有认清楚易学和“易经”的关系。不仅传统中医源于易学,一切循环内文化的产生都源于易学,现代科学也不例外。

编辑于 2022-03-04 11:53

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上古伏羲氏始作八卦,中古周文王复卦作《周易》,近古孔子为《周易》作《十翼》。

《易经》指的不只是《周易》,还有《连山易》《归藏易》等等。

发布于 2017-06-12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