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
道家
儒家

易经和儒家、道家之间有哪些微妙的关系?

《易》乃大道之源,万经之源,非此两家所独有。 《易传》相传是孔子所做,但是感觉《易传》还是有浓重的道家色彩正统道源。现在一般说到《易》即是《易经》+《…
关注者
165
被浏览
131,097

29 个回答

很多人有一个误区,认为《易经》是道教的,但《易经》真不是道教的。

易原本有三,为《连山》《归藏》《周易》,我们今天说的《易经》就是《周易》。《周易》为文王所做,后来传说孔子为其做《易传》,又称《十翼》,就是说《周易》有了孔子的注释如同插上了十个翅膀一样。

因此《周易》是比分为两个部分的,六十四卦和卦爻辞为《周易古经》,《易传》被称为《周易大专》

之所以《周易》在今天被称为《易经》,是因为汉武帝的原因。汉武帝热衷于儒家学说,《周易》在当时是儒者典籍。那时只有黄帝和老子的著作被尊称为经,因汉武帝崇儒家,将儒家典籍尊称为“经”,也就了我们今天《易经》这个称呼。

所以在很早之前《易经》就有浓厚的儒家色彩,也正因这份色彩,科举考试必读经典就有《易经》。

正因古代读书人都会读《易经》,所以有不少落魄的读书人会去当算命先生,这些人虽然放弃科举了,但并没有放弃儒家这个立场。也有在科举上成功,在命理学上也名扬后世的儒士,如万民英就是此类。

但不能说《易经》就是儒家的,《四库全书》给易的评价是“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韻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

所以说《易经》也不仅仅是儒家的,如果要给它一个准确的定位,那么它就像中华传统文化的宪法一样,诸子百家皆受其影响。

算命也是这样,虽然《易经》可以算命,但算命并不是《易经》的主要目的。《易经》是我们祖先探究天地的自然的成果,所以《易经》包罗万千,如《四库全书》中的评价,《易经》不器,用途广泛。


而且命理学非常多姿多彩,古代还有从印度穿过来的算命方法,今天还有从日本传过来的五格取名法。更不用说网络上的星座算命,塔罗牌算命了。

西方的方法如何,这里不做评价。就中国传统方法来说,就有不少根本不需要了解《易经》你就会算命。

如铁板神数需要的是一套书,和一个口诀。八字算命者也不一定看了《易经》,盲派算命有很多口诀帮助推命,算命者只需要熟练掌握这些口诀就可以推算命理。更不用说还有面相学,骨占等种种算命方法了。

所以说算命的真不一定看过《易经》,但这不影响他有没有命理学的传承。

还有一个疑惑就是今天很多人不是说瞎子算命,就是道士算命。

这里给大家说实话吧,虽说山医命相卜并不是所有道士都会,但不会算命的道士有,不会医术的也不少。

而且历史上就有算命的传承拜的祖师爷是和尚,有一派相法叫达摩相法,顾名思义就是传说是达摩开创的相术,这派人拜的祖师也是达摩。

今天最广为流行的八字相法,祖师也不是道家人物,八字相法最早可考证的人是李虚中。据韩愈为李虚中撰写墓志铭中所载,他虽然喜欢道士之说,但还是在世间做官,不是道士。

但算命方法往上推祖师的确多是道家,如李虚中就自称其法源于鬼谷子。

而且算命这是方法,不是信仰。今天有不少无神论者研究周易,有无神论的算命先生也不奇怪。所以说算命先生不一定信道教

编辑于 2018-07-31 14:42

易不过是中国思维模式下的辩证法,别想的太多了!

儒学从来都是乾坤并举:积极进取、厚德载物。李泽厚先生认为易传的乾坤两象代表了中国人的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但儒家的载道之经是论语而非易传,很简单,论语中所阐释出来的夫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才是中华之根骨。

易是强调变动不居,一阴一阳之谓道。但易所阐释的变只是农业文明经验下的日升月降的循环性的变,所以才会用平面的阴阳鱼来象形这种往复循环,才会有后世张载的开万世之太平。

一代自应比一代强,如果我们今天的认识和智慧竟然还是无法超越2000多年前的先人,那我们才真是没了希望

发布于 2016-10-17 17:16

忍不住添加一个回答,我能这样说吗?《周易》与道家和道教思想关系并不是很大,反倒是《易传》吸收的不少道家思想。而《周易》和儒家的联系,不是微妙的,而是巨大的,直接 联系!

先说第一个,《周易》和《老子》的价值取向和论证方法是不一样的。其一,在宇宙论生成模式上,《易传》讲“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而《老子》道家的宇宙生成论模式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提醒一点,前者“两仪”有指“阴阳”或“天地”的,但此阴阳为具体的阴阳二气;后者所指阴阳为事物内部即对立又统一的两种性质。其二,在价值取向上,《老子》和《周易》都认为天地万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之中,但是《老子》认为“既然要变,何必去变”,而《易传》讲“唯变不变,必然要变”,什么意思,《易传》是直面宇宙大化和在大化中变革 意义的,而老子则对宇宙大化采取反省与批判的态度。在《易传》眼中,宇宙大化由本源像万物 生成过程为一不断丰富,不断增长的过程,值得赞许。而老子也认为那是一个不断为矛盾对立所困扰,所肢解,走向堕落的过程,所以老子以返回本真和单一为尚。理论基础不同,价值取向也不同,唯一能肯定得是《易传》在对《易经》的解释过程中,有取《老子》的某些观点吧。

而唯一能把道家和《周易》直接联系起来的就是“魏晋玄学”,《老子》《庄子》《周易》在魏晋合称“三玄”,至于魏晋学者对《周易》是如何取舍的我并不是很了解,唯一清楚的是王弼做《周易略例》,提出了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的“言象意”的问题,但是就魏晋玄学的理论指向而言,还是以老庄为主要依据,结合“有无”“名教自然”等问题的辨析与论证,无论是“贵 ”“崇有”或“独话”其价值指向均与《周易》《易传》不符。

再说道教,道教作为正式的宗教团体,起与“太平道”和“五斗米道”。其中太平道思想来源于《太平经》,比经之内容,《后汉书》说它专以奉天地,顺五行为本。范晔说它“其言以阴阳五行为家,”可见与《周易》无大关,

而“五斗米道”直接以《道德经》为指。

东汉黄老道家,主要经典有两部《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和《老子想尔注》,其言与《周易》有关系,但不大。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代表人物是葛洪和寇谦之。

葛洪以融合儒道为任,《自序》中说“内篇言神仙放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属道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可以说他是受《周易》影响的。而寇谦之,主要在于改造原始道教,将儒家的“中和”思想和佛教的轮回思想引入道教。不能说与《周易》无关,但总还是……

隋唐道教有了理论的生华,以成玄英,王玄览,司马承祯为代表。

成玄英提出“重玄学”,这是受佛教和庄子影响。王玄览做《玄珠录》,主要思想还在解道,并引入佛教唯识宗的思想,看不到周易的影子。

最明显能看到《周易》影响的应该是司马承祯,这位“以气释道”并注重“性命双修”,是道教由重玄学走向内丹学,有很多周易的影子。

之所以说《周易》与道家与道教关系不是那么大,是因为其理论基础,论证结构和价值取向,都差别蛮大的,当然,这只是就主流思想而言,《周易》所包含的如此之多的特殊性,尤其是象数与义理,不影响道教,尤其是民间道教是不可能的。

同时要说明的是,《易传》是吸收了道家的思想成果的,这个不可否认。

再说说第二个,《周易》对儒家文化的影响是直接切巨大的,以至于有人说《易传》为孔子所做。可以从理论,和价值两个层面说。

就理论而言,《易传》为“仁”提供了本体论的支撑。

孔子提出仁,但是确没有说为何仁。后世儒家就致力于为“仁”寻找天道观或本体论的说明。

最早是《性自命出》,以天命说性情,倒是,倾向在于自然主义,和情感主义。然后是《中庸》“天命之谓性”,但是“天命”是什么,何以成为人性的价值源头,《中庸》并未说明。

《易传》开出新的路向,从气化流行论道德性命。

“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乾道变化,合正性命。”

《易传》明确规定,万物的本性由气化所给定,气化流行的主导力量为乾阳,乾阳以生为德,“生”即体现“仁”,故“仁”的价值观或的宇宙论的支撑。

这是最为直接的,后世儒家尤其是宋明理学,的论证基础还是《周易》,开山之祖周濂溪《太极图说》。

不想打字了!!,引程颐《易传序》来表示《周易》对宋明理学的直接影响吧!

“易,变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其为书也,广大悉备,顺性命之理,通幽明之故,尽事物之情,而示开物成物之道也。圣人之忧患后世,可谓至矣。去古虽远,遗经尚存。然而前儒失意以传言,后学诵言而忘味。自秦以下,盖无传矣。予生千载之后,悼斯文之湮晦,将俾后人沿流而求源,此《传》所以作也。”

发布于 2016-11-01 10:52

《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相传伏羲提出“易”的思想。

《易经》,最为核心的思想是“易”。“易”,中国文化最为根本的含义是“变化”。认识到世界是变化的,就会认识到相对、整体、运动,和西方文化“神创造天地”的不变、绝对、局部、静止是截然不同的。

马克思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基本属性,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和《易经》的认识是一致的。

日出日落,月圆月亏,寒来暑往,万物生灭。中国古代先哲,观察自然,得到的认识是“易”:天地万物都是变化的,天地万物的变化是“阴阳相克相生”的。

认识到世界是变化的,就一定能够认识到“阴阳相克相生”。现代哲学称之为“辩证统一”,中国古代称之为“阴阳相克相生”。

老子说“独立而不改,周行而弗殆,可以为天地母”:独立的,不更改的,周期性运动,永不停息,是天地万物的来源。是对“易”的深化、总结和提升。

《易经》的文字部分晦涩难懂,长期以来被作为巫蛊之书,很少有人正视其“科学”价值。

但是,从八卦的卦符(八卦,六十四卦)来看,《易经》是非常科学的,是中国古代在观察天文、气候、物候、地理等基础上建立的一个“运动模型”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伏羲,被认为是中国文明的始祖,人首蛇神,和女娲是兄妹。在汉、唐的古画中,伏羲和女娲一个人持规,一个人持矩。规矩,是测量工具,《楚辞.离骚》"圆曰规,方曰矩",规是测量天的,距是测量地的。

中国古代传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伏羲根据河图洛书提出了“易”的思想。但是,伏羲女娲显然是“科学家”的形象,使用规矩来测量天地。对天文、物候、星相的观察,制订历法,是农业社会不可缺少的,至今流行的夏历,二十四节气等等,直到现代依然可以指导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

太阳,月亮,星星,动植物等等,天地万物是运动的,都是辩证统一的、周期性运动,我们就可以认识到:“易经”是对“周期性运动”的概括、抽象、归纳、预测,阴阳太极图是人类文明第一个“科学模型”。

现代科学,都是对“周期性运动”的观察、总结、归纳、预测,无论天体运动、微观粒子的运动、物理、化学、生物、大气、水体、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基本上都是“周期性的运动”。

《易经》在二分法基础上的总结、概括、归纳、预测,并没有数学上、逻辑上的错误。

从《易经》八卦、六十四卦,我们不应该得出“封建迷信”的认识,而是“古代科学”。

当然,现代科学产生于西方,而不是东方,《易经》中所包含的科学、哲学知识被“西方科学”掩盖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至今是分裂的,只有通过《易经》,通过“周期性”的运动,才能统一起来。

这是另外的问题,我们还是言归正传。

易经》的核心思想是:天地万物都是变化的,都是“阴阳相克相生”的变化。

《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人类社会是变化的,强弱、贵贱、高低、善恶、美丑、有无也是变化的,是“阴阳相克相生”的。

道德经是“辩证”的经典:道德经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就是说:天地万物是辩证的,要从“无”、“有”两个方面认识世界。

道德经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就是说:世界是“阴阳相克相生”的,是永恒的真理。

道德经“辩证”地认识人类社会,得出一系列的思想:得到了中国文明的全面实践:

(1)“柔弱胜刚强”:以文治国,儒家政治

(2)“无为而治”:遵守天道,服从道义人心,当然无为而治。
(3)“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以民为本

(4)“不以兵强天下”:文官政府,儒家

(5) 无私大私,“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无私奉献
(6)“知强守弱”:文人治国,儒家文化
(7)“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大一统。

(8)“天地万物,各尊其道”

中国文化虽然有道家、儒家、法家、墨家等等不同的流派,但是本质上是一家。诸子百家,各有千秋,基本都是“道家”学问。从诸子百家的作品,可以总结出来诸子百家都有相似的基本特点:变化,辩证,注重整体,而不是局部,相对而不是绝对。

儒家的孔子曾经向老子问礼,儒家的弟子成为法家的代表,从兵家、中医、等等都可以看到变化、辩证统一的特点。

从儒家来说,汉武帝“独尊儒术”,使得儒家一家独大,后世的道家、法家都融入到儒家之中,儒家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以文治国,儒家政治,本来就是“道”文化的结论,“知强守弱”,“柔弱胜刚强”,只有认识到世界是变化的,是辩证统一的,才会认识到柔弱的价值,才会“以文治国”,反对战争,儒家文化。

易,是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天地万物都是变化的,辩证统一的。

道,是“易”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人类从自然得到的行为准则,“道法自然”,人类社会也是变化的,辩证统一的。

儒,是中国文化的表现形式,是中国文化的结论,是中国文化的看门人。

奉天承运,以民为本,仁爱,家国天下,中庸、和谐、亲亲尊尊都是“道德经”理论的应用。

编辑于 2021-04-20 20:38

最讨厌易是群经之首的说法,这种说法将儒家经典《易经》置于百家之上,本质上是儒家独尊的体现。

实际上,易经的世界观与道家截然相反,易经主张“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而道家则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化”,人类仿效天道的结果是“君无为而民自化”。相反,如果君主自强不息,就会折腾死老百姓。

其它就再不说了。下面是《庄子》一书中讲得两个故事,从中可以看出道家对包括《易经》在内的儒家经典是深恶痛绝的。之所以后世误认为《易经》也是道家经典,主要是独尊儒家的背景下,道教(而不是道家)将其纳入的原因。

庄子故事:

1,孔子五十一了,还不曾闻道,于是向南到沛地去拜见老聃。老聃说:“你来了吗?听说你是北方的贤者,恐怕已经得道了吧?”孔子说:“还没有。”老子说:“你是怎么求道的呢?”孔子回答:“我在法规制度中求道,花了五年都没有得道。”老子说:“那以后呢?”孔子回答:“我在阴阳中求道,花了十二年还未得道。”

老子曰:“是啊。假如大道可以进献,则没有人不将它进献给自己的君王;假如大道可以孝敬,则没有人不把它孝敬给自己的父母;假如大道可以传授,则没有人不将它传授给自己的兄弟;假如大道可以馈赠,则没有不讲它馈赠给自己的子孙。之所以没有这样做,没有别的,是内心没有主见,只知道随波逐流,外表淫邪不正,大道不能通行。如果发自内心的东西不能被别人所接受,圣人就不会随便传教;如果整个社会不被外物时俗所左右,圣人就不会随便归隐。名声是社会的公器,不可过多攫取。仁义是先王之舍,可以偶尔住上一宿但不可久居,否则会招来众怒。

2,孔子对老聃说:“我研究丘《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已经很久了!熟知古代的各种典章制度,以七十二个不轨之君为例,论述先王之道,宣扬周公之功,可是没有一个国君采用我的主张,太令人失望了!是国君难以说服呢,还是大道难以彰显呢?”

老子说:“幸运啊,你没有遇到治世之君!六经是先王的陈迹,根本没有反映事物的本质!今天你的说法,也不过和足迹一样。足迹是人的脚踩出来的,可是足迹和脚一样吗?黑白相视,眼珠无需转动就能观物;雄雌两虫相互应和就能受孕;同类有雌雄之别,就可以怀孕生子。性不可易,命不可变,时不可止,道不可阻。得道者,无往不利;失道者,处处受挫。”

发布于 2018-08-12 21:08

伏羲起八卦

伏羲三皇里的天皇——(精气神)主神

滋生出来的著作
所以是互助关系。



《郑氏太极贯一图》

少枚先生日:八卦之位,始於伏,重於夏、商,衍於周,作《经》於孔,皆不易其方位,实本河图、洛书之本文、本数也。其述作之意,一归於中,所谓执中惟一之道。皇极一而击於五,共得六数,乃太极函三之引六也。近太极者.莫若乾,出中而居,六位正,而曾子谓一贯之忠恕也。用太极者莫若震,故以震居三位,盖得太极函三之圆,不动正,而子思所谓发而中节之和也。判太极者莫若坎与坤,坎得其一,坤得其二,一即二矣,二即三矣,此水、土所以并生於申。善与恶,阴与阳,执其一者,皆非道。是曰失中,而中庸之学不取也。以大盘论之..一、三、七、九,阳数布于四方,分至之义;二、四、六、八,阴数布于四隅,启闭之义,求中气而积闰之理也。


















——八卦始于伏羲,重用于夏、商两朝。滋生出三易之做:夏代的《连山》、商代的《归藏》、周代的《周易》

《连山易》,其卦以纯艮为首,艮为山,山上山下是名连山,云气出内(纳)于山,故名易为《连山》。《归藏易》以纯坤为首,坤为地,故万物莫不归而藏于中,故名为《归藏》也。

由伏羲制卦,文王繫辞,孔子作十翼。共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易经的內容最早只是记载大自然、天文和气象等的变化,古代帝王作为施政之用,百姓用为占卜事象。至孔子作传,始为哲理的书,是儒家的重要典籍。亦称为《羲经》、《周易》。

万象归一,一榄万物。

三数:黑白带灰、善恶一念、大小化形、手足并用、阴阳有融。

三引六:六合之居——(上下、前后左右)

白持坎、黑御坤

二生三——(水土木)

三化万形:水精、土骨、木灵、金躯、火性。

一、三、七、九阳数

子、丑、寅、卯、辰、巳为朝

二、四、六、八阴数

午、未、申、酉、戌、亥为暮

五为变数



发布于 2018-08-12 18:56

《易经》现存只有《周易》,是儒家的主要经典之一,也是中华民族人道文明的源头。

按文献记载,《易》有“三易”:《连山易》、《归藏易》与《周易》。

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日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周礼》

“三易”都源自“八卦”。而“八卦”是个农耕社会的经验产物。

中国农耕社会在形成初期,在天地自然的实践经验中总结出了“八卦”这个生命历史的自然周期律。

坤(地):含义——“始终”。地性坤。坤,是直方能容万物的意思,是地貌。循环始于地终于地的直观。
震(雷):含义——“初生”。雷后雨,雨后地物初生而震动向上,或未出土。
离(火):含义——“发展”。火性离。离,脱网的小鸟,快速向天空飞。火的现象是上升。
兑(泽):含义——“喜悦”。泽,大水,滋润万物。预期丰收,而喜悦。
乾(天):含义——“长成”。乾,物上出至极。达天。
巽(风):含义——“收获”。巽,成熟后低头的麦子随风倒伏的样子。可以收割了。
坎(水):含义——“低落”。坎,低陷。水往低处流,坎是水性。熟透的麦子落在地上。
艮(山):含义——“埋没”。麦子再次被埋在土里。
坤(地):含义——“始终包容孕育”。

《易》是中国农耕文明进入国家社会这种稳定的文明形态后的产物,是在早已形成的“八卦”对自然规律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人类文明社会的认知与总结。

文明形态的社会,不再单纯地考虑自然规律,而开始思考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这就构成了由上下两个“八卦”构成的表达人与社会关系的《易》。

每个“八卦”有八种自然状态,两个“八卦”的“易”就形成了“六十四”种社会的或人的状态。

最初的《连山》与《归藏》,现已失传。但,按理推论,它们或仅有“易”的形式,或“易”的内容不是很完善,但都是《周易》形成的必然阶段。

夏《连山》尊“艮”;商《归藏》尊“坤”;周《易》尊“乾”。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艮”,反映了人类文明社会最初的坎坷艰难及认真反思认知自我及社会的状态;

“坤”,反映了人类文明社会崇尚自然规律的自由包容状态;

“乾”,反映了人类文明社会对于自然规律及人类社会自身认知的自信状态。

《易》是中华文明的一部最重要的“智慧书”,但“易”的形式比较抽象晦涩,其思想内容的表达多是类比与隐喻,并不容易直接读懂。于是,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将《易》的思想总结为通俗易懂的“道德”的形式,形成了社会的“礼”制——《周礼》。

“儒”,就是在三代的农耕社会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人道”的概念。

以九两系邦国之民:一曰牧,以地得民。二曰长,以贵得民。三曰师,以贤得民。四曰儒,以道得民。五曰宗,以族得民。六曰主,以利得民。七曰吏,以治得民。八曰友,以任得民。九曰薮,以富得民。——《周礼》

在周的黄昏时代,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又进入了“八卦”自然周期律中的“艮”的反思时期。虽然,社会动荡人民生活艰难,但这也促使有学识的人们重新思想社会的发展问题。由是,就诞生了民间第一学派“儒家”。“儒家”继承了成熟的《周易》的“人道”思想,并把它通俗化传入民间。

“儒家”思想宣扬社会人的和谐发展,宣扬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赞同人的自强,提出了改变“礼崩乐坏”世界的办法,提出了自己的社会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同”社会。

在春秋乱世中,各诸侯都在身不由己地被乱世左右了,“儒家”中正中庸的治世理念并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认可。在孔子去世后,儒家开始分裂出了“墨家”、“道家”及“法家”等。

“道家”是较早从“儒家”中分裂出来的一个学派,形成于战国的齐桓公午的“稷下学宫”时期。

齐桓公午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从天下招募了众多的儒生学子贤士,汇聚于“稷下学宫”,算是中国第一所官方创办的“大学”,开创了中国的——百家争鸣时代。

最初的“道家”被称为“黄老”,他们从儒家思想中精练提取并深化阐释了“道”的思想与“德”的思想,并尊黄帝与老子为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其治世的思想。而,与其争锋相对的形成了另一派“法家”则提出了与“道家”相反的治世观点。

这个时期,“道家”把乱世的原因归结为“统治者恶”,主张统治者修道无为用“弱”治理天下;而“法家”把乱世的原因归结为“民恶”,主张统治者“严法利诱”用“强”治理天下。“道家”越主张“用弱”,“法家”则越主张“用强”。于是,原先“儒家”的中庸之道“该强强该弱弱”的思想被二者极端化了。“道家”“弱”到了极端,形成了“黄老”出世的思想;“法家”也“强”到了极端,形成了“霸道”治世的思想。

“道家”在此时形成的思想,与“儒家”正统的思想相对比,是一种退步的思想,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律方向相反,有回归《归藏易》尊“坤”的特点。

而“法家”在此时形成的“霸道”思想,有“亢龙无悔”的特点,用力过猛过急,虽然助秦国在短时间内一统了天下,但形成的社会很快也就崩溃了。

西汉初期,吸取了秦国用法失败的教训,西汉改用道家的“黄老”用“弱”的思想治世。最初,人民的确得到了修养生息,但,一味用“弱”导致了汉初各藩王势力越来越强,中央统治越来越弱,强的藩王很快就威胁到了弱的中央统治的稳定,给西汉的“文景之治”划上了句号。在西汉的统治者灭掉了“七王之乱”后,西汉政权来到了“汉武帝”中兴时期。但,由于国家统治集团日久施行的“黄老”治世思想,导致了朝政颓废无为,政令不能顺利施行,于是,汉武帝下诏书征求“国策”。大儒“董仲舒”献策进言“儒家”中庸学说,从此正式等上了中国历史的政治舞台。而“道家”的思想就慢慢退出了中国历史的政治舞台,成为了个人出世修行的方法。

编辑于 2020-07-19 22:37

能回答这个问题的人,大概至少要达到三门皆知的地步吧。

发布于 2018-07-31 18:33

一、

《老子》中有“恍兮惚兮”一词,我们现在一听“恍惚”一词,就理解为精神散乱,昏头昏脑。

其实,“恍惚”是指心性光明的境界,我们姑且不用繁琐的训诂学来解释这两个字,单就字形,便可看出“恍”是竖心旁加一个“光”字,“惚”是竖心旁加一个“忽”字,两字意谓心地光明,飘散自在,活活泼泼,根本不是颠三倒四,昏头昏脑。

正解、误解是否也是一体两面的衍生?

词有误解,名言也有误解。

比如有人喜欢引用拿破仑说的“拿破仑的字典里没有难字”。乍听很有气魄似的,其实,拿破仑就太“自是”,所以变成拿破了轮,结果还是要失败。只引用拿破仑的话,没有看到拿破仑的一生,拿破仑有他伟大之处,但在战功上他是像项羽一样的人物,并没有真正的成功。他的字典里面没有难字,那就是老子说的“自是”,“自是”的人身居高位则容易刚愎自用听不进有益的意见。

所以,成功果然很难,老子曰:“不自是故彰”,人不自是,才能开彰大业并守持住。

《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真正学佛学道,关键还是不要“自是”,不要“著相”,只要到某一阶段,必然变化气质,心境开朗,虽不能返老还童,至少也能心境平和、身心愉悦。

二、

一般来说,我国北方民风,温柔敦厚,朴实无华。方方正正,顶天立地的仁道文化,往往由北向南发展。而思想跳脱、空灵优雅的文化,则诞生于南方之地较多。

孔子的文章章法,是属于齐鲁文化的传承,具有北方朴实敦厚的气质。老子的文章,潇洒而有韵律,具有南方文学的风格。

包括楚辞,以及词赋等华贵美丽的文学作品,出于南方较多。后代思想的发展,修道、修佛的老庄、禅宗也在南方较多。

三、

我们知道《易经》是儒家“四书五经”里的“五经”之一,历代都是儒家学者必读书目,孔子读《易》都因为反复翻看太多次导致“韦编三绝”,就是把串联《易》这本竹简书的皮绳翻断了好几次。古代的书是竹简书,一般都用皮绳串联起来。

其实“老庄”与“孔孟”之道,追源溯流都是从《易经》的渊源而来。

老子每举事例,即正反两面都说到,这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的作用。

《易经》,是哲学中的哲学,经典中的经典。它认为一体都含两面,两两分化,便成多面。

像曲直之间,老子指出“曲则全”,就是在特定情况下曲比直要更好。比如善于言词的人,讲话只要有一些曲转就圆满了,即可达到目的,又能彼此无事。若直来直往,有时伤人,事还行不通。不过曲线当中,当然也须具有直道而行的原则,老是转弯,便会滑倒而成为大滑头了。曲直之间有如兵法的运用,如岳飞所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老子又说:“察见渊鱼者不祥。”真正懂《易经》的人也有一句话叫“善易者不卜”,真正通《易》的人不会给自己算卦,也不愿意做什么未卜先知的人,他们知道“卦”是会变的,不是固定的,预测并不是预知。

人何必需要前知呢?万事还是不要前知,人生才富于追求的意味。

四、

秦汉以上的思想、学术,道与德两个字,往往是各自分开的。道,是形而上的“道”,它与形而下的“德”字对称。德,是代表用,德者,得也。德是良好行为的成果。

只有好句,不能构成一篇好诗,有好句无好诗,便非好文章。好的文章是全面的,绝不能拿一句来代表全体。我们读古书同样容易犯此毛病,往往断章取义,抓住一句好句子,忘记了全篇的大义所在,所以不能透彻了解,不能融会贯通。

读《老子》不要把它一句句地读,要完全了解它的宗旨,以原书原文来理解它本身,就可融通无碍。

发布于 2020-12-16 01:18

2.易经与道家的关系?

注:易经与道家同为古代的哲学思想,是古人认识世界并指导人们行为方式的理论基础,好比现代社会有了数学原理,然后人们就用数学来指导日常生活,而古时候科技并不发达,生产力落后,能够用于指导生活、生产、管理等等方面的理论与思想并不多,所以在当时的背景下就产生了易经与道家的思想。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易经的思想产生于周朝时期,而道家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指导的是不同时期的生活方式。现代人认识易经往往认为是用来算命的,这是片面的,真正的命理学起源于宋朝,与易经思想的时间间隔久远,不可相提并论。

发布于 2023-06-20 20:52

佛心道骨儒表

易经是一切的基础和智慧的制高点,就是道!

发布于 2016-10-17 21:05

大家好,我是会长。每天跟大家分享学习曾仕强教授讲的《易经的智慧》笔记。

每天看一节视频,坚持打卡,共同学习。也建议大家看视频的时候一定要写笔记,因为这样才会让我们学的时候印象更加的深刻。


第77集:上经综述


《易经》分为上经和下经两部分上经是30个卦,下经是34个卦,没有平分成各32个卦为什么?



上经是从乾坤到坎离30个卦,但实际上只有18个卦

下经是从咸恒到既济未济34个卦,但实际上也只有18个卦


上经18,下经18,合起来36





伏羲64卦方圆图


从伏羲64卦方圆图来看,用乾卦来做中心点,那向左或者向右都和《易经》的排序是不一样的


由此可见《易经》的排序是按照两个卦相综或者相错两个两个的一路排下来的







整理一下就会发现上经只有6个卦是颠来倒去都是同一个卦,就是‘乾、坤、坎、离、颐、大过’这6个卦,这6个卦是没有综卦的


上经30个卦减去6个没有综卦的,就还剩下24个卦,剩下的这24个卦都是两个一对互相成为综卦的,24➗2=12,12+6=18


所以如果把综卦的两个算一个,然后把其它的没有综的卦算单独一个的话,加起来正好是18个卦



下卦也是一样,34个卦只有两个是没有综的,就是中孚卦和小过卦,其它的32个卦是互为综卦的,32÷2=16,16+2=18,所以下经也是18


《易经》上经和下经一样,表面上看起来卦的数量不是平分的,但是实际上分析起来,却是平等的,对我们的影响就是,实际上我们是重视实质上的平等,不计较形式上的平等,提醒我们看问题做事情要追求实质的公正,而不要一味地追求表面的公平



这个《卦名次序歌》可以帮助大家更好的记忆,这30个卦把开天辟地然后到人类演进变成有高度的文明发展都说得清清楚楚,十分完备,所以叫三十备





上经中30个卦里面一共只有这四个卦是没有乾坤坎离的,其它的26个卦里面全都是乾坤坎离排列所组成的,就告诉我们宇宙的发生,成长大部分都是按照天地水火这四个因素互动的一个过程,所以在宇宙发展的这个过程里面这四个因素是很重要的


上经是主要由乾坤坎离四个基本卦组成的,下经则由艮震兑巽四个基本卦组成,上经所重在天,下经所重在人



乾坤坎离在八卦里面的方位是四个正位,连起来正好构成一个十字的状况,四个正位就象征自然的规律是以正为根本,自然是很正的,所以人也要像自然一样走正道,要守正


艮震兑巽在角落上,是斜着的,就是四隅卦,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自然的规律是以正做主的,可是人类都有偏道的倾向,经常有很多邪念会发生,所以人类一定要不断的反省,不断的把自己回归正道,这也是有很大的意义在里面的,提醒我们要不断的修正自己,培养好我们的道德情操



下经是要我们注意修己才是我们的根本,下经从咸卦开始,咸卦就是感情,感觉,然后紧接着就是恒卦,所以长期的感情才是纯真的,那下经我们就要好好的从咸恒两卦开始学习,看看有哪些值得我们感悟的人生道理

发布于 2022-04-25 21:32

不是微妙的关系,而是儒、道思想根本就是从易学中来的。

儒家尚阳刚尊乾道,而道家尚以柔克刚尊坤道这句话是有道理的。易经核心就是阴阳。何为阴阳?阴静阳动,阴就是静止,阳就是运动。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由阳而入阴,由动转静。

比如儒家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就是欲望,有欲望人就会积极行动,这就是运动。勿施于人则强调有些事不能做,不能行动,就是静止。这句话就是告诉你,阳刚可以,运动可以,追求利益,满足欲望都可以,但到一定程度就要转向阴柔,转向静止,要受道义约束,停止满足欲望。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负阴而抱阳,由静生动。

比如道家讲:清静无为,顺其自然。清静无为就是清心寡欲,熄灭欲望,保持静止,保持阴柔。而顺其自然则是通过清静无为,从而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等到自己有足够能量行动,且找到真正值得自己追求的事物时,就去行动,去追求。这句话就是告诉你,阴柔可以,静止可以,懒懒散散,佛系生活,都可以,尤其是拖延症、抑郁症的人,应该熄灭自己的欲望,保持内心宁静。但静止到一定程度就要转向阳刚,转向运动,那时就要顺从自己内心真正的欲望,勇敢追求美好生活。

儒道相加,就是完整的阴阳,理解了儒道,理解了事物运动和静止的规律,也就理解了这方乾坤世界。


编辑于 2018-08-15 11:39

易经有三易,分别是《连山》、《归藏》、《周易》。

但是因为《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仅有《周易》流传至今,所以一般我们说的易经都是指《周易》。


《周易》的作者是周文王,是文王参考了伏羲氏的先天八卦,并总结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中具有代表性的六十四个事物,通过描述其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来阐述这个世界本质道理的书籍。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其本身与儒道两家没有什么关系。

只是在《周易》一代代传承的过程中,被道家和儒家的历代先贤们借鉴,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周易》进行了阐述,借鉴了《周易》的内容和思想,来对自己的思想起到很好的完善和推广作用,因此使得《周易》的文化深入到了两家的学说里面。

同时《周易》也就被两家奉为了经典,逐渐有了群经之首的称呼,也被各个学说广泛借鉴和运用。

所以周易和儒家、道家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可以理解为儒家、道家起源于周易,也可以理解为他们只是借鉴了周易,对于初学者来说都可以。

因为对初学者来说这并没有太大区别,他们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还有一点,是我们有必要知道的:

“道家”和“道教”其实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很多人容易搞混。

道家是一种哲学范畴,而且用现在的观点来说,道家哲学的思想是客观而且唯物的。

道教是根据道家的部分内容加以中国民间迷信而产生的一种宗教,其信徒便是“道士”。

虽然道教中人也常把自己称作“道家”,但这个“道家”是相对于“佛家”之类的宗教意义,而并非与“儒家”类似的哲学范畴。

然后道士可能人人都懂《道德经》,但是并不是每个道士都懂《周易》,因此诞生于周易的算卦,也不是每个道士都懂。反之亦然,会算卦的,也不一定是道士。

发布于 2022-06-07 20:05

易经所说,人的欲望与人所受的约束之间的矛盾在人世间各个方面之体现。

由易而生礼。礼者,有备无患,无累后世也。

由礼而生儒家之仁义,生老子之无为,无为是不刻意作为之意。

又曰,大道废,仁义兴。

那么再看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就一目了然了

发布于 2020-08-23 16:44